8月27日,亞洲一些國家在匯市和股市兩線都在延續跌勢。印尼盾大跌3.9%,創下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印度盧比短暫反彈后當天再跌1.5%;土耳其里拉對歐元創歷史新低。而美元對一籃子亞洲貨幣上漲至14個月以來新高。印尼、印度股市再度進入慣性下跌;泰國股市比5月高點下滑20%進入熊市,股指連續9個交易日下跌,創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最長紀錄。 自美聯儲考慮“逐漸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以來,國際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向迅速逆轉,引發了人們對亞洲金融市場穩定的擔憂。過去一周,這些市場的資金流出現象愈發顯著。數據顯示,7月至8月,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資金外流情況持續。以泰國為例,從5月開始,美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以來流入泰國股市的外資中有65%已經流出。 由于發達國家需求持續疲軟,印尼、泰國等國出口連續下降,經常項目賬戶出現赤字,加上很多國家為了阻止本幣貶值而干預市場,亞洲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第二季度,印尼經常項目賬戶赤字擴大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4%,泰國經常項目賬戶赤字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1%。據路透社的數據,今年以來,印尼央行外匯儲備規模已下降17.8%。另外,印度3月底外債規模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1%、外匯儲備的1.5倍;印尼6月底的外債規模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0%,是外匯儲備的2.6倍。這些情況表明,一些亞洲國家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仍然嚴重依賴外債。 內債的風險系數也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截至今年6月底,泰國公共債務規模上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4.27%,家庭債務居高不下。印度本財年財政赤字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的4.8%,超過3%的國際警戒線。廉價的資金導致信貸活動持續擴張,從而推動經濟增長。這一發展模式在融資成本變化的情況下難以為繼。令人擔憂的是,不少新增信貸進入了房地產領域,而不是提高經濟競爭力。 不過,亞洲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今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增速仍將達到6.3%。同時,亞洲從1997年金融危機中吸取了教訓,普遍擁有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實施更為靈活的匯率政策,采取宏觀審慎的管理方式,都說明現在亞洲金融體系比上次危機前更為健康。重要的是,外債的規模得到控制,期限錯配問題得到緩解。 降低風險的根本路徑,還是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亞行最新的報告指出,亞洲國家要實現繁榮并避免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工業化是實現增長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目前工業在亞洲并未占據領先地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產出占比最高,農業仍然是最大的就業部門。因此,只有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制造業,推動產業升級,提高自身的經濟競爭力,才能真正擁有抵抗金融危機、資本流動的韌性。 讓權利天平傾向消費者一方2013年08月28日
來源:京華時報
- 消費者是市場重要的主體,消費者的信心,也代表著整個社會的信心,這或許也是這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大修的深層意義所在。 想象一下20年前,買件新衣服得等到過年,電視中的廣告也還不是十幾分鐘就插播一次。也是在20年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通過實施。20年過去,消費行為可謂地覆天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迎來大修,改動條款將近三分之一。其中虛假廣告代言人承擔連帶責任、遇商家欺詐行為可索3倍賠償等條款,備受關注。 在消費市場上,不管是從經濟角度考量還是從信息角度考量,消費者總是處于弱勢地位。一方面,生產經營者總是“財大氣粗”,分散的消費者幾乎不具可比性。另一方面,“買的不如賣的精”,產品的生產過程、原料、添加物等,對消費者都是“黑箱”。這樣的弱勢地位,讓消費者的維權行為,總是處于既受氣又破財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狀態。 這些年來,各種“維權奇招”層出不窮。企業“持續沉默、持續否認”,而消費者卻“持續憤怒、持續要求”,最終使用上各種社會資源、輿論資源,來討個說法。這在客觀上也導致維權的成本不斷增加。昨天普通人砸個冰箱可能還能登上報紙版面,今天名人砸輛寶馬,說不定也才能勉勉強強收獲近萬轉發。這后面,有相關機構的空轉問題,也有法律制度的缺位問題。 理論上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淘汰那些有損消費者權益的商家。然而,“用腳投票”需要一個過程,說到底這是一個在眾多消費者中形成共識的行為。在用腳投票的過程之中,更多消費者可能已經受到不可逆的侵害,而不良商家卻賺得盆滿缽滿。 相比20年前,雖然消費者的權利意識進一步高漲,但這些存在于消費領域的權利侵害行為,卻并沒有得到更好地遏制。甚至,由于消費市場的擴大、生產技術的變化,消費者的權利保護狀況在某些方面還進一步惡化。比如,近年來引起輿論嘩然的“毒奶粉”事件、“速生雞”事件等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正可謂“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 正因此,在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上,需要更有力的調節機制,讓天平往弱勢的一方傾斜。從媒體報道來看,一些修訂或新增的條款,也很好地考慮到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比如虛假廣告代言問題,之前未有明確規定,明星虛假代言只能接受“輿論裁決”,而現在或許能讓明星考慮經濟效應之外,更多地考慮法律后果。 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必然會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升級。因為,消費者是市場重要的主體,消費者的信心,也代表著整個社會的信心,這或許也是這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大修的深層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