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新一輪投資與當年4萬億不同。希望不同,否則再過十年,中國經濟不堪設想。
把希望當成現實,忽略中國的實際狀況,是天真而可笑的。每個人都希望投資有回報,地方政府也不例外,當能否有回報取決于諸多因素,絕不僅僅是愿望,愿望是渺小的,現實是殘酷的。
此次不同主要是目的不同、手段不同、監管不同。
目的不同,不是應急,不助力產能過剩行業與高污染行業,而是著眼于經濟結構調整與未來可持續發展。設想一番最美妙的前景,十年以后中國主要城市由高鐵連接,城市群內部有便捷的輕軌地鐵,大城市周邊拱衛著數個甚至數十個衛星城發揮各自的作用,中國不再被產能過剩與嚴重的霧霾糾纏,城市沒有類似于貧民窟的牛皮癬,大多數民眾過著幸?鞓返纳。
這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與韓國相似,韓國與日本的手段是新農村運動,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強力扶持本國市場化的大型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雛形初現,基礎設施大致建成。
中國的手段則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先生表示,此輪投資是通過增量資金投入,帶動資本的存量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了民間和市場。政府簡政放權,改善服務,加強監管,降低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成本,而民間力量可以解決資金不足,最終通過效率審計向社會交代。政府不是市場主體,而是規劃與監管主體。
隨新一輪投資而來的不再是地方政府與國企財力的突飛猛進,而是投資制度、投資主體、投資監管體制的整體改革。
此次大規模投資是否有應急的成分?應該有。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收入直線下降,地方全靠房地產支撐,負債率高到6月份出現銀行之間的高利拆借,而資源依賴型城市與傳統低端出口城市,不是已經崩盤,就是前景不妙。不管是否有救急考慮,地方政府火燒眉毛之際,必然有應急之舉。
目前基建公司基本是國有企業,債務情況最糟糕的會通過BT等模式將工程外包給民企公司。地方政府不愿意放權,更不愿意交出肥差。中國基礎建設以地方政府公司化為基石,以房地產作為融資品的唯一來源,這一結構如鐵板一塊,絲毫沒有松動的跡象,民資進入意味著原有結構大調整,從公司到監管都需要重塑,這不比駱駝穿過針眼輕松。
地方政府尊重各股東權利,是鐵板松動的根基。很多地方、國企的放權是虛晃一槍,以鐵路為例,建立吸引民資的投資公司后,民資不具有管理權與分紅權,連詳盡的報表也不愿意給民資股東,他們要的就是錢,至于用什么名目,并不重要。
比尊重股東更重要的是嚴守信用。目前地方政府十個鍋子五個蓋的游戲還能夠持續,重要原因是土地升值,另一個原因是抵押物造假,一些不義銀行、信托揣著明白裝糊涂,包裝成產品賣給公眾!兜谝回斀浫請蟆穲蟮溃患掖笮唾Y產評估機構的董事長說,“有的地方甚至把高速公路的綠化帶用地都拿來作為抵押物,忽悠銀行和信托機構,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賣瘋了,背后的有效抵押往往不多!边@與筆者了解的情況差不多,風險無法控制的金融產品就是龐氏騙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政府守信,金融才有希望,新一輪改革才有眉目,政府不守信,地方基建必然倒推出債務泡沫與房地產泡沫,最后玉石俱焚。
政府主導下的改革有些端倪,15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開發商與政府各持有一半股份,總投入資金超過千億元。實施中,項目實施單位負責編制整體開發的初步設計概算,審計部門負責對此進行審計,以確定整體開發的初步成本,分期開發完成后,審計部門再實施分期決算審計,經累加形成整體開發成本的最終決算。在巨大的壓力下,終于有地方政府覺醒。
政府主導是現實,鼓勵政府與企業雙贏,以監管與法律為民資劃出救濟底線,才能有不同的投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