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師協會近日表示,已受國家衛計委委托啟動對200萬執業醫師的定期考核,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和醫德醫風三方面,建議對問題嚴重者終身禁醫。若醫生醫德醫風確有問題,則被列入黑名單,將建議所有醫療機構不再聘用該醫生。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醫德滑坡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讓人們感到有必要出臺“醫生黑名單”,釋放出公共威懾力,提高醫德水平,提升醫療公信力。
“醫生黑名單”首先要面向大眾和網絡,增加透明度,成為人人都可查詢的公共信息。其實,“醫生黑名單”在貴州等地已有試點,但僅在衛生系統內部流通,個別領導和當事醫生才知情。公眾想要了解具體內容,面臨諸多阻礙。“醫生黑名單”私密化、隱蔽化,就會影響其傳播及社會監督效果。因此,應讓“醫生黑名單”成為一種公共信息,傳播范圍廣了,才能增加當事醫生的心理壓力,敦促其在醫德方面嚴謹自律、潔身自好。
其次,“醫生黑名單”的增設考核,要征詢患者、公眾和醫生本人的意見。傳統的醫療考核,多是醫院自己考核自己,難免會出現“考核袒護”,醫德不良者可能也不會進入“黑名單”,影響了好制度的執行效果。因此,只有讓最了解醫生醫德水平的患者有充分的發言權,才能增加考核的公信力和信任度。同時,應讓醫生有解釋和訴說的機會,提高評價的公平效果,讓“醫生黑名單”真正發揮監督功效。
再次,要加大懲戒和處罰力度,讓違規者承受較高的代價。“黑名單”的目的就是為了獎優罰劣,必須讓違規者承受一定的經濟和名譽損失。比如,按照全美醫師協會的規定,凡是有收受紅包劣跡的醫生,將毫無商量地被打入“黑名單”,不被美國境內任何醫療機構聘用。再比如,香港醫生只要違反了醫學會有關條款,就要受到懲罰,嚴重的會被逐出醫學會。如果我們不痛不癢地“責令其暫停執業活動三個月至六個月,并接受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或暫停執業活動期滿,再次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的,允許其繼續執業”,既沒有經濟處罰,也沒有“拒絕準入”,就嚴重降低了其威懾力。
因此,有必要將“醫生黑名單”的裁定和處罰提升到行政層面,而不是當下的行業層面。“醫生黑名單”雖然威嚴,但仍屬于行業性處罰性質,僅是“建議性處罰”,處罰力也有限。為了提升處罰力度,應該由衛生行政部門介入,強化行政處罰效力,提高“黑名單”的震懾力和效果。如此,才能真正讓“醫生黑名單”釋放出威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