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指數自去年12月份以來,已經翻了一倍多,引起資本市場廣泛關注。那么,創業板為中小企業發展能提供哪些方面的助益呢?在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如何選擇融資手段呢? 7月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日前,證監會發言人在回應如何“放寬創業板財務準入標準”的問題時表示,總體思路是在符合法規的基礎上,在保持創業板板塊特色的同時,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提高創業板對企業業績暫時波動的容忍度,使創業板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修改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的財務條件。而證監會于2009年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對于發行人的財務要求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在這兩套標準中,由于第二套標準對利潤要求低,投行會認為風險比較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依據第二套標準上市的企業幾乎沒有,大家都選擇遵循“連續盈利且持續增長”的這一較高的標準。但在經濟波動時期,企業很難不受經濟環境的影響。加之創業板公司由于規模較小,行業非常細分,抗風險能力低,遇到經濟下行時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很難實現連續盈利且持續增長。 但這些都是中小企業固有的特點,償債能力弱、財務規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等,這是這類企業固有的特性,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要么改變現有金融市場屬性來迎合中小企業的發展,要么按照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不同階段輔以不同的融資手段,筆者認為后者更為可行,而前者在某種程度上違背市場規律。 股市是一個講求資本回報率的地方,講求股東權益的地方,所以一家無法持續盈利的公司,本身對投資者來說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一家不能盈利高增長的公司,何談壯大? 以2013年中報預告增速高于30%作為增長較快的標準,創業板增長較快公司占比較高的行業是:紡織服裝(戶外)、電力及公用事業(環保、水務)、傳媒、石油石化(油田服務)、輕工制造(除造紙以外)、電力設備(輸變電設備、光伏)等。 這樣分析看,創業板的業績遠不及其指數表現得那么光鮮,相反,其實是低增長、低利潤的。從行業發展角度看,業績增長較快的行業,并非新科技、新技術,而更多的是傳統產業,這樣看來,也不屬于產業轉型先鋒。換句話說,創業板的實際表現與投資者和政府部門的期許大相徑庭。有投資者會疑惑,為什么業績如此不堪,股價會如此之高?筆者認為其癥結在于場內資金流動傾向,在整體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新增資金不足,存量資金有限,要想創造較好的投資收益比,創業板無疑是好的標的物,而一旦賺錢效應產生,又會引發羊群效應,使得創業板成為明星品種。 如果說創業板對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的助力杯水車薪,那么要想解決這個難題,有沒有更好的途徑呢?筆者的思路是,在不同階段輔以不同的金融扶持手段。 由于企業自身特征,中小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一般較弱。早期起步階段,以自有資金、地方扶持基金、中小企業成立互助擔保基金、民間借款、擔保公司借款為主。稍微有些規模了之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金融租賃、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和知識產權融資等方式,另外可適度擇時引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模式。而當企業進一步壯大后,就需要有較好的股權流通市場了,對此,日前證監會公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實施,這標志著“新三板”市場有了基本的監管框架。 另外,初具規模的公司有了相對完善的財務管理和資產儲備后,申請商業銀行貸款相對容易些。再接下來,對于一些有希望成長為大公司的企業來說,擇時登陸股票市場是個好選擇,而且不局限于國內,納斯達克、港交所都是不錯的選擇。 至于債券融資,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股票市場和銀行信貸市場的發展,而且中小企業往往達不到債券發行額度的要求,因此,中小企業要通過債券融資幾乎沒有可能。但按照歐美國家的經驗,我國未來債券市場的發展料出現井噴,其規模與速度很可能與前幾年的股市相媲美。 總之,對于中小企業發展問題,政府引導和非市場思路基本都很難扭轉企業發展固有格局,難免錯配,創業板作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無法大包大攬,最終還是需要建立多層次的市場投融資渠道,實現市場資金自由流通、各取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