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在中國陷入危機: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曝出污染問題,涉及多美滋、雅培等多家被我國消費者熱捧的知名洋奶粉品牌。洋奶粉受到打擊,國內乳企似乎很亢奮。8月以來,多家國內乳企個股非常活躍,甚至有國內乳企高呼,國產奶粉的春天即將到來。
平心而論,近年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實在不怎么樣。就說昨天,國家發改委對6家洋奶粉企業開出6.7億元反壟斷最大罰單。而就在發改委對洋奶粉調查的一個月期間,雅培、多美滋等洋奶粉的價格在中國仍居高不下,甚至通過換包裝重返高價。恒天然污染事件再一次給迷信洋奶粉的我國消費者敲了一記警鐘:無論是洋奶粉還是國產奶粉,絕對的安全可靠并不存在。
不過,洋奶粉低頭就意味著國產奶粉能抬頭嗎?筆者認為未必。洋奶粉此前已經多次被曝出有質量問題,短期受到過沖擊,但并沒有影響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此次事件發生后,從一些育嬰論壇上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中國媽媽們對于洋奶粉與國產奶粉的看法并未逆轉。有不少媽媽表示,短期內不會購買涉事品牌洋奶粉,但會轉而選擇其他知名品牌的國外奶粉。而國產奶粉自從2008年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就一直深陷信任危機,狀況至今沒有得到本質性的改善。所以,洋奶粉走下神壇,并不等于國產奶粉就能自動補位。
國產奶粉能否重獲消費者信任,其實與洋奶粉無關。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乳企都加強了質量監管,筆者相信,質量應該是有一定提高的。但消費者還是不買賬,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被國內乳企曾一致對消費者守口如瓶的不誠信嚇怕了。因此,要讓消費者重拾信心,重要的便是學會坦誠。此次恒天然污染事件中,雖然開始時恒天然采取了拖延的方法,但最終還是選擇上報,隨后下游企業自查自糾并主動召回。國內乳企如遇到這樣的危機,能否有勇氣承擔責任?至少主動曝光的情況鮮有發生在國產乳企身上。所以,當國內乳企認為在恒天然污染事件中自身找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時,最好也能問問自己:準備好對消費者坦誠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