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近日的一篇《單一商品價格與價格總水平的決定因素是不同的》文章引發了市場對于“貨幣超發是否是高房價推手”的熱議。有觀點認為央行這是在撇清責任,貨幣超發就是推高房價的原因;也有觀點認為,房價的高企雖然不是貨幣超發直接導致的,但貨幣政策與房價之間的關系無法回避。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是不同的。貨幣政策負責總量調控,它有兩只手,一個是貨幣供應量,一個是資金價格即利率。而信貸政策更多是“支持什么領域、不支持什么領域”,因而它負責結構調控。盛松成的文章中對其有清晰的描述,即他主張不能用總量的貨幣政策來調控房價的漲跌,而是要用結構性的信貸政策來進行引導。筆者是贊同這一觀點的。 像人體生病要吃藥一樣,有些人可能本身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病癥,只是因為工作的壓力等處于亞健康狀態。中醫通常會開一些改善體質類的保健藥,從增強體質的角度來調理身體。這猶如貨幣政策的調控。而有些病的癥狀非常明顯,比如胃痛、咳嗽,這就需要有專門對癥的藥來治療。這猶如信貸政策。但保健類藥物是無法治療疾病的,猶如貨幣政策不能直接解決房價問題一樣。但是,體質與疾病之間存在關聯,體質不好可能會使得罹患病癥的可能性增加,就如貨幣政策的劑量如果掌控不好,有可能使房價問題激化一樣。 筆者認為,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求關系決定的。從北京房價的上漲并不均衡也能說明這一問題。北京的“學區房”由于供不應求,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相比之下,交通不便利的地段房價盡管也在上漲,但漲幅卻遠遠小于“中心區”。因而房地產的供求結構才是推高房價的主要原因。 其實,投資渠道太少才是造成房價被熱炒的根本原因。老百姓覺得房子是可以保值增值的,即它被視為是一種投資品。投資品有很多種,有基金、有黃金、有字畫、有玉器,為什么房價最受關注?筆者認為是除了它投資品的屬性之外,它還是一種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買房子”可以“一箭雙雕”。但如果投資渠道很發達,投資其他領域的收益遠遠高于房地產時,還會有人炒房嗎?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由于占用的貨幣量大,房地產跟貨幣發行量的關聯度必然比一般商品要高”,這是央行無法否認的事實。不過這仍然無法讓央行單純通過宏觀調控來解決房價的問題。盛松成指出:“當物價總水平并不很高而某一商品價格的漲幅較大時,緊縮貨幣未必能抑制該商品的價格,反而可能導致通貨緊縮、傷害實體經濟。” 在房地產的供求關系仍然不平衡,且投資渠道仍然狹窄的情況下,光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整個宏觀經濟仍處于底部時期,控貨幣的直接后果可能是房價沒有降下來,經濟卻更加低迷,失業人數增加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