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上市公司與規模以上企業的盈利之比達到43%;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與GDP之比達到35%,未來這些比例還會上升;在《財富》發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榜單中,共有95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跟中國資本市場直接或間接地打交道,因為你要跟中國經濟打交道。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中國資本市場這個舞臺的重要性只會愈發顯現,就像我們生活中的空氣和水。因而,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可避免地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職責。 我最近在看《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厚重,它通過對一個歷史人物——鄧小平的描述,回顧了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這本書里有一個很不起眼的細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74年,鄧小平第一次復出,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代表大會。在會議期間,行程有一些空閑時間,手下人問他想做點兒什么,鄧小平干脆地說:‘去華爾街看看。’在鄧小平看來,華爾街不但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征,而且是美國經濟實力的象征。他具有一種尋找實力的真正來源并理解這種來源的本能,華爾街在星期天都關門歇業,鄧小平還是讓下屬把他帶到了那里,這樣他至少可以對此地有一個印象。” 1974年的中國,正處于文革期間,當時的意識形態方面也處于高度禁錮的狀態,絕大部分中國人對華爾街聞所未聞,去資本的象征華爾街看看無疑有一點離經叛道,但鄧小平卻堅持要去。為什么?該書的作者,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認為,鄧小平憑其驚人的直覺洞察到,美國之所以能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傲視全球,其背后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可能正是來自于這條長不足500米的小街。
將近20年之后,1992年鄧小平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次重要活動南巡時,講過這么一段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市場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是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
也可以留一點尾巴。”他的政治勇氣和判斷力,使得當時剛剛踉蹌起步的中國資本市場堅定了前行的方向。
再過了一個20年的今天,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公司在這個市場掛牌上市,每天中國社會大致有一億人在這個市場進行交易,每個人身后是一個家庭,這個市場的漲跌影響到中國社會近1/3人口的財富和福祉。無疑,今天的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主舞臺。
那么,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資本市場呢?我想,它需要滿足三方面的條件:
第一,它必須是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或者至少是一個越來越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第二,它必須是一個高效和透明的市場,必須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第三,這個市場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那么,對于中國經濟社會來說,我們希望這個市場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至少有四個方面: 第一,推動中國經濟轉型,資本市場責無旁貸。在經濟轉型方面,如果有哪個國家比較成功,一定是因為這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相對來說比較市場化,資源配置比較靈活,效率比較高,能夠促進產業整合和創新經濟的發展。 第二,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周總理在1975年提出中國要建設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中,一個都離不開資本市場。所謂的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就是中國企業與資本市場結合的過程。國防現代化也離不開資本市場,美國最重要的軍工企業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 第三,就是要支持中國中西部的跨越式發展。我國中西部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一定要把自身的比較優勢與資本市場實現對接。西部的優勢有哪些?礦山、石油、旅游、風能、太陽能,推動這些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是實現西部跨越式發展的最有力舉措。 第四,就是資本市場一定要能夠幫助中國推動民生建設,分享經濟的成長,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讓大家能夠分享經濟的成長,在制度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資本市場與養老金體系的結合。 此外,資本市場承載了很多先進的經濟文明成果,包括透明度的提高、會計標準、誠信等等,對中國社會整體文明水平的提高會有諸多的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