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當前要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放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
筆者認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有助于增加公共服務產品,更好滿足百姓需求,也有助于減少機構運行和養人的成本,節省行政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這個舉措將會帶來一系列巨大的連鎖效應,在理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同時,也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增長。 其實,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將一些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交由社會力量承擔,政府以“購買”方式提供必要的補助。 巧合的是,7月31日,北京市發改委在第五屆投資北京洽談會上發布了《引進社會資本推動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等六大市政基礎設施領域降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并隨方案推出了126個試點項目,總投資約3380億元,擬引進社會投資約1300億元。 業界認為,政府向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意味著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將得以進一步理順,凡是社會和市場能解決的公共服務,政府都將逐漸退出。如養老院,僅靠政府力量解決不了社會需求,可以鼓勵社會組織承辦,政府給予資助,提高社會力量投入的積極性。 比如,出于對“銀發經濟”的看好,各大房地產開發商及保險企業紛紛在養老地產上“各顯神通”。除萬科、保利、遠洋等房企均涉足該領域外,中國人壽等保險巨頭,以及中國石化等央企也紛紛投身養老地產。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地產是一片可挖掘的藍海。經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測算,目前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大約為4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萬億元。這無疑將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極大的動力。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如果政府在多個領域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那么,其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將是巨大的。 總之,筆者認為,政府購買服務將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也為民間資本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渠道。同時,一方面能簡化政府負擔,另一方面則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帶動整個服務業發展。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政府購買服務的加速推進利好整體服務業發展。同時,讓社會上大量的資金進入基建等領域,既可以充分減輕政府的投資壓力,也有利于通過競爭使基礎設施提高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