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的談判,日本成為該協定的第十二個正式參與國。由此,TPP參與成員國的經濟規模占了全球GDP總額的40%左右,而貿易規模也達世界的三成以上,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隨著亞太地區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以及面對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挑戰,提升在新一輪國際經貿、投資、服務行業的新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成為主要國家參與到地區自由貿易中的主要動力。 此時,關于中國是否應盡快加入TPP談判中去又成了熱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主動加入TPP談判對中國更有利,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就主張,中國應意識到世界任何經濟組織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完整也是無效的,中國不應該對TPP感到擔憂。反對者則認為,美國大力推動TPP談判,雖然表面上看是經濟議題,但其中卻含有較深層的安全和戰略層面的考慮,其目的在于拉攏中國周邊的國家來圍堵中國,美國試圖通過經濟方式來達到安全上和戰略上牽制中國的目的。另外還有一種觀點是,中國當然應該對TPP持開放態度,但目前還不應急于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談判,而應就具體規則以及加入后可能帶來的影響深入加強研究,根據未來形勢的演變再做合適的決定。 筆者以為,不管TPP的政治和戰略意涵如何,這畢竟是“一個面向21世紀的、高標準全面的多邊自由貿易協議”,
其蘊含的法治、透明、開放等自由貿易理念是自由貿易發展的大趨勢。當前,亞太地區出現了由美國主導推動、眾多國家紛紛參與的“跨太平洋戰略伙伴關系協議”(TPP),與由東盟主導、中國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RCEP)并存的局面。事實上這兩個地區經濟合作框架不是對沖的,而存在一定重疊。同時,雖然美國和中國各自在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但這兩個經濟合作框架仍然存在很多交集。因此,我們理從統籌國家內部經濟發展戰略與國際經濟戰略的高度來積極應對TPP。 當下,中國經濟增長呈減速狀態,世界也因此憂慮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實際上,從中國政府最近對經濟發展的表態來看,關注點集中在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中國經濟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鍛造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引領作用以及增強經濟競爭力等方面。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致力加強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的合理布局,以求提高國內外經濟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投資、貿易、金融、貨幣等)、強化經濟力量向政治、安全和戰略方向的轉化能力,并由此提升中國國際經濟援助的水平等。 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宗旨,決定著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歷史性變化。三十五年來,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和平發展推動世界接納當代中國。一方面,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如加入WTO等置身于世界前沿;開放的、包容的國際體系提升了中國發展的內涵和外延,而中國也致力于維護和完善現存的國際體系,成為國際體系的建設者和改革者;另一方面,中國的內部結構改革、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藍圖又與世界發展趨勢緊密相連。穩定的、漸進的結構改革促進了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中國的和平發展又成了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產品。 未來,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規制型國家,就不能不參與國際上一些高標準的行業談判和標準制定,這是中國成長為全球性大國的必修課,早參與早收獲,而晚參與將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深化改革開放也需要更多對接世界性的機制,雖然從短期來看,我們可能會付出一些“學費”,甚至會需要忍受一些沖擊和損失,但從長遠以及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衡量,中國積極參與新貿易、投資規則的創建,并不吃虧。TPP的談判雖然仍面臨很多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TPP已成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新框架,而不管美國的目的和出發點何在,中國想要發揮好在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一個主要建設者的作用,就絕不應長期置身TPP之外,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應盡早做出抉擇。 我們不應錯失歷史機遇,也應有充分信心參與這一亞太經貿格局的構建中。雖然TPP具有嚴苛的貿易標準和要求,但我們正可以在參與TPP談判的過程中提升我們的產業水平和創新能力,提高參與制定貿易規則的能力,并由此縮小與美國在競爭力上的差距。更何況,TPP從提出概念到真正達成協議還需很長時間,如果我們逐步參與到這個區域經濟安排和框架的過程中去,自可發揮我們特有的優勢來影響TPP的進程與效應,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期望國內對TPP能盡早達成一個共識:把握歷史機遇將為中國贏得新的發展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