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昨天公布的中國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預覽值為47.7,創下11個月以來新低,多個分類數據也創新低,其中產出指數為48.2,創9個月以來新低;就業指數初值降至47.3,創下52個月最低值。制造業PMI萎縮之勢在加劇。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源自轉型壓力。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武漢調研時就說,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肮I化很重要,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這番話有不少含義值得琢磨:中國是大國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搞泡沫化,工業化十分重要,而制造業更是重中之重;中國的工業化要強調自主創新,今后不追求沒有質量的經濟增長。 在二季度數據公布前后,為緩解各方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李克強總理強調了“增量和存量”、“上限和下限”兩大政策邊界,進一步向市場闡述其發展思路。在日前的兩個不同場合上,李克強總理都提到,目前我國經濟運行平穩并處在合理區間,區間“上限”是防通脹,“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他表示,在目前經濟運行逼近合理區間“下限”的情況下,要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使三者做到相互促進。 客觀而言,中國經濟的中速增長已經基本定局,中央政府確立“保下限”的邊界,與其說是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如理解為,為了保持社會穩定,中國經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 那么,“下限”到底是多少?新華社日前發表評論認為是7.5%,因中國現階段要保就業,使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經濟增速就不能低于7.2%;評論又稱,李克強總理的“保下限”實際是一種“底線思維”——這是新一屆政府反復強調的字眼。為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今后幾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至少要達到6.9%以上?梢姡瑢τ谥袊洕裕鏊俚陀7%這個“底線”是不允許的。 新華社此番言論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梢赃@樣說,當參考線明確后,未來幾年的增長政策也呼之欲出了
——當經濟增長率仍在7%以上時,政府將主推調結構、促改革;而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則要以穩增長、控風險為主。 如果這真是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基調,對市場意味著什么?新一屆政府調控新思維的核心很清晰,實際上是“三去”——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這涉及對中國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從宏觀層面來看,去庫存、去產能要解決的是產能過剩(有些是結構性過剩),中國過去投資過度,但消費不足。反映經濟運行的負債上,就是近年中國的杠桿化不斷加深,企業負債、政府負債都在不斷增加。 具體來看,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貨幣政策。既然在上月下旬的“錢荒”時都沒有推出放松政策,在下半年流動性趨于平穩時,推出的可能性當然就更小了。不過,在宏觀調控“保下限”的基調下,相信貨幣當局會在信貸投放上較原有節奏適度放松。 二是房地產政策。現時強調最多的是建設長效機制,讓短期的行政管制向長期的制度調節過渡,這表明政府依然會堅持房地產調控。更何況,諸如房產稅這種長期制度建設并非朝夕之功,在這些制度能夠良性運轉前,短期的行政管制基本不會放松。 三是財政政策。激活財政存量資金可能將成為下半年政策調整的一個亮點。此前,國務院會議提出要進一步盤活存量,把閑置、沉淀的財政資金用好。據估計,這部分沉淀資金有3萬億,中央政府有可能出臺相關政策,促使各部委充分利用這部分資金。央行研究局局長紀志宏認為,盤活存量的核心是定價,價格定不準,資源配置很難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和淘汰產能過剩,核心是價格,金融結構提供金融支持的關鍵也是定價。 四是擴大內需,這可能是調整的重點。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寬帶中國、4G建設及節能環保等,都是近期國務院明確提過的投資重點;信息消費、服務消費、電子商務消費、消費金融及旅游休閑度假等,都被寫入了政策鼓勵的范圍,料在可預期的未來將陸續跟進。至于城鎮化,改革方案可能將于今年10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后推出,由此帶動諸多領域的改革和建設。 歸納起來,只要中國經濟處于合理運行的區間,宏觀經濟政策就會維持既定格局,在穩定的前提下,繼續推動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財政政策會維持積極態勢,但財政資金使用有可能面臨較大力度的調整,這是“盤活存量”的具體體現;貨幣政策不會顯著放松,但可能會準備一些靈活的微調工具;產業結構調整則將會一如既往地向大力度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