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生產過剩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但就此得出中國經濟將陷入危機陷阱的結論也為時過早。目前中國經濟增速盡管在下滑,但依然處于高位運行,出現企業大量倒閉和大規模失業的可能性不大。從實際出發,目前急需把擴大內需作為首要任務來抓,遏制低效的投資沖動,調整政府補貼政策,嚴格執行差別化的產業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在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中,化解生產過剩的矛盾。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6%,其中第二季度的增速為7.5%,比第一季度下滑0.2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連續四個季度運行在8%的水平線之下。面對中國經濟增長逐步走低的態勢,各種唱衰的聲音又多了起來。有人甚至預測,中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時間就在七、八月份,而可能引發經濟動蕩的“觸發機”之一,就是嚴重的生產過剩現象。 關于生產過剩的衡量指標,有產能過剩和產品過剩兩種提法。前者指的是產業的潛在生產能力超過了市場實際需求所形成的供大于求的狀況。而產品過剩則是指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供給大大超過居民實際購買需求的狀況。一般而言,產能過剩極容易導致產品過剩,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就開始擺脫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短缺經濟”的陰影。與此同時,隨著企業生產能力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生產過剩的問題變得日漸突出,而抑制產能過剩、化解產品過剩也成為管理層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這個計劃在取得緩解金融危機的積極效果的同時,也使產能和產品過剩問題更加突出。 目前,被點名的產能矛盾突出的行業,除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傳統行業外,一些新興行業(如光伏電池、風電設備、多晶硅等)也位列其中。據測算,2012年,中國產能利用率為57.8%,低于72%-74%的“合意”區間15個百分點左右。這意味著,現階段中國的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比如世界鋼鐵年產能約15億噸,中國有7億噸,占比近一半,而實際產能超過10億噸,并且利用率只有70%;目前國內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項目約有30個,總投資達800多億元,煤化工盲目建設和過度發展不僅加劇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響到全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尿素產能為3400萬噸,超過國內需求30%以上;輪胎產能的47%以上需要出口市場消化;全國已建和在建維生素C產能近5萬噸,規劃擬建能力2.5萬噸,維生素C的產能將遠遠超過全球需求。 導致生產過剩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重復建設是“罪魁禍首”之一。比如我國的鋼鐵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過剩的局面,但有關部門仍在給新鋼鐵項目上馬發放通行證。我國有23個省、區、市建有整車生產線,但產量在5萬輛以上的僅有18家,絕大多數產量在1萬輛以下;在光伏產品熱銷時期,全國有數千億的資金涌進該領域“淘金”,產能在短時期內急劇擴張。 即使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房地產,也同樣存在著資金過度投資、住宅空置率上升、商業寫字樓供給過剩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828億元,占到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81318億元的20%多。其結果,至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4373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2%,待售面積增加506萬平方米,已連續兩個月出現住宅庫存增加。在不少城市,住宅供給過度所導致的“鬼城”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地方的商業寫字樓空置率超過40%以上。 重復建設的背后,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對GDP增速的盲目崇拜。在“唯GDP”論思想的指導下,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著嚴重的“投資饑渴癥”,不顧市場、只求政績地鋪攤子、上規模。另一方面,相對廉價的資本和勞動力成本,也是促使企業追求規模擴張的動力。在利率市場化尚未形成的情況下,官方利率水平大大低于市場化的真實利率水平,使得市場對銀行貸款資金需求長盛不衰。而較低的勞動者工資水平,又促使企業長期偏向依賴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在產品數量膨脹的同時競爭力卻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如今,生產過剩的后果已初步顯現。 首先,宏觀經濟欲振乏力,經濟增速從過去的“9時代”下滑到“8時代”,如今又開始在“7時代”掙扎。市場普遍擔憂的是,如果企業“去庫存化”效果始終不明顯的話,那么經濟繼續跌落到“6時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其次,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經營狀況無法得到改善,負債率上升,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被迫倒閉關門。自2012年2月份以來,我國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就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其中今年6月份的PPI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0.6%。以生產過剩嚴重的光伏行業為例,目前企業負債率大多超過百分之八九十,部分企業甚至超過百分之百,處于待破產狀態。另一個過剩大戶鋼鐵業則陷入了全行業虧損的邊緣。去年我國鋼鐵企業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31%,利潤下降98.22%。其中大半時間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態,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同比增加15戶,虧損面占比28.75%,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 再次,加劇金融風險。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居高不下,主要是重復投資造成的。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銀行不良貸款上升逐漸成為懸在銀行盈利頭上的一把利劍。2012年全年,不少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逾期貸款普遍有大幅度增長。而根據上市銀行2013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數據,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總計4240億元,其中14家銀行不良貸款出現增加,新增不良貸款總額達到222億元。目前,盡管銀行經營體制有所變革,但地方長官的人情貸款、權力貸款仍然存在。一些生產過剩產業仍靠銀行貸款及各種融資盲目上馬,造成新的生產過剩。 最后,加劇就業形勢緊張局面。企業在生產過剩的市場環境下,不得不采取減產裁員的方法力求自保,勞動力需求持續下降。今年我國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近700萬人。然而,在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沖擊下,大學生的就業率大幅度下降,許多高校的初次就業率尚不及40%,畢業即失業現象嚴重。另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表明,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二季度企業用人需求減少了32.6萬人,下降了5.5%。與上季度相比,企業用人需求減少了16.2萬人,下降了2.8
%。 在經典理論中,市場經濟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而這種危機主要是由于企業的供給能力大大超過了勞動者的實際購買能力所致。對中國而言,這種危機實際上已經苗頭初現。一方面,生產過剩已經不限于少數部門,而是蔓延到大多數部門。另一方面,勞動者需求提升有限,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突出。供過于求現象的表象,就是市場上廣泛流傳的所謂“鋼鐵煤炭賣出白菜價”、“賣電腦不如賣盒飯”、“造車不如拆車”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不過,據此就得出中國會立刻爆發生產過剩的危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盡管中國經濟增速在下滑,但依然處于高位運行。出現企業大量倒閉和勞動者大規模失業的可能性不大。雖然如此,經過3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生產過剩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有基于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為防止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而積極努力。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目前我們急需做好的工作包括。 一是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當前宏觀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內需既包括企業的生產性需求,也包括居民的消費性需求。這就需要通過消除市場競爭壁壘、減稅、金融扶持等手段,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使實體經濟盡快走出低迷的狀態。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步伐,切實增加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他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只有企業需求和居民需求被同時激發出來,供給超過需求的局面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 二是堅決遏制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沖動。在預算軟約束情況下,政府和國有企業是導致生產過剩的重要來源。因此,有必要強化對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預算約束,建立責任追究制,對造成投資浪費和損失的行為一究到底,絕不姑息。加快各級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國有企業改革步伐,逐步消減地方政府在項目策劃中的參與程度,努力杜絕由某些官員“拍腦袋”來審批資金和項目的現象,把資源配置的主體功能歸還于市場。 三是調整政府補貼政策。對于國家鼓勵振興的行業,國家往往給予補貼支持,但補貼方式上往往采取補貼供方,即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補貼生產企業,而在國外往往采取的是補貼需方,即誰購買政府就補貼誰。補貼方式不同,政策效果亦不同,前一種方式對企業生產低價產品、擴大產能有激勵作用。鑒于國內政府補貼泛濫的現實,必須盡快清理各項補貼政策,盡量減少補貼項目,對生產過剩的行業實行“負補貼”的懲罰性政策,遏制他們的盲目擴張沖動。 四是嚴格執行差別化的產業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考慮大幅度提高對生產過剩行業的資金信貸標準,以利率手段調控他們的投資和生產行為。土地是承載萬物的基礎,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必須認真貫徹“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土地供應原則,嚴格新增建設用地的審查報批,促進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適時出臺、調整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項目目錄,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市場準入標準的項目堅決不予供地。 面對當前復雜的內外部經濟形勢,在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中,化解生產過剩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