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企業中,員工離職的沖動和頻率比較高,在中小企業更是十分常見,年離職率在10%都算很好的了。這些離職者常被指責為沒有責任心,剛到公司就盤算著如何去下家掙更多的錢,一點職業操守都沒有。這種指責過于簡單化。 中國幾千年的形象就好比一個空落落的胃,大部分歷史朝代老百姓都是饑腸轆轆,稍微吃飽點就是盛世級別了。所以中國人心中一直有著一個巨大的恐懼感:唯恐掙不到錢養活自己。即使有了很多錢能過得很好,這種根深蒂固的恐懼感依然存在。 這種恐懼感讓中國人焦慮和緊張,也更容易自卑。中國人和西方人打交道發現,哪怕對方是個端盤子或者看門的,也常常信心滿滿,很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中國人要么因為貧窮而低三下四,要么因為富貴而趾高氣揚。 這種性格特征導致中國人對財富非?释,只要有好的機會,薪酬哪怕稍微高個兩成,都會考慮離職,這就導致了很頻繁的人員流動。不能因此指責他們不敬崗愛業。 有信仰宗教的西方人看到住別墅的鄰居開了寶馬,并不羨慕,他們覺得這是上帝早就安排好的。中國人要是看到鄰居開了寶馬,自己還是騎自行車,恨不得立刻在鄰居的寶馬上劃個痕跡。 宗教信仰帶來的這種淡定的心態讓西方人心境平和,懂得在財富面前適可而止。中國人則相反,他們有財富焦慮癥,因此非常勤奮,工作起來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刻苦。 總而言之,中國人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對金錢極度渴望,導致頻繁跳槽;二是因為幾千年的饑餓,導致大家都有奮斗的基因。從揚長避短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國人更適合金錢式管理:就是給你相對高的薪酬,然后讓你去付出超越大部分人的努力,比如持續的加班加點、嚴格的高壓力。 單位時間產出比和一般勞動強度是一致的,但員工更希望付出更多的時間,掙更多的錢,而不是省出時間來享受生活。對公司來說,單位收益付出的成本是一致的,但因為更少的人通過更多的努力獲得更多。 持續加班加點的高強度高負荷工作,顯然要靠很強大的外力和管理才能實現,不可能在非常輕松的環境下實現,所以什么尊重啊、自由啊,都很難實現。對于公司職員而言,輕松和自由是建立在極大創新能力與高利潤基礎之上的。 華為就是佐證以上觀點的一個典型的公司:業界一流的薪酬,業界一流的工作強度。在華為管理者看來,這叫以奮斗者為本。雖然很累,但華為的離職率一直很低,技術積累也更好。大家雖然在叫沒有生活,很累,但看在以往薪酬競爭力的面子上,也都忍了過來。 任何人都希望既能輕松上班,又可以拿著高薪水。輕松上班是可以相對提高點效率,但如果你拼了老命上班,即使效率低點,創新能力差點,總體輸出也一定會更多,否則就沒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創業故事了。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看,中國人還處于低層級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階段,金錢是眼下最迫切所需的,至少對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管理模式也也需要匹配這個階段。如果在基本需求階段,過度強調什么享受和自由,可能是南轅北轍的。 說白了,中國人現在最缺的不是尊重和自由,而是缺錢。幾千年的歷史需要,現在更需要。所以低薪酬低強度的老國企模式不適合,因為大家不會陪你玩太久;低薪酬高強度的忽悠模式不適合,因為很快會露陷;高薪酬低強度的創新模式也不適合,因為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品牌不足以支撐高利潤;只有高薪酬高壓力的金錢模式最適合中國人。 不僅華為如此,宇龍的加班強度也非常大,干部更是以身作則;宏達電的老板更是早出晚歸,夜以繼日。讓員工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獲得超越一般人的報酬——這種做法在華人經濟圈大行其道,的確有其深刻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