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國城鎮化面臨重大機遇、擁有巨大潛力,但也面臨質量不高、可持續性差的問題和挑戰。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城鎮化質量,需要創新政策和體制,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有效釋放城鎮化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
傳統城鎮化道路已難以為繼。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在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以往的城鎮化與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相伴生,過于注重城鎮規模擴張,如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做大經濟總量和承接投資為主要目標,以土地批租為重要手段等。這種城鎮化模式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突出問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傳統城鎮化道路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難以為繼。
人口城鎮化是最大的潛力。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最大潛力,主要是指城鎮化所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這個潛力的釋放主要在于人口城鎮化,在于由人口集聚效應帶來的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們說,我國城鎮化具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就在于雖然我國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但城鎮化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人口城鎮化的空間巨大。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2.57%,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僅為35%左右,遠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和動力所在,而人口城鎮化能夠有效釋放消費潛力并引致相關的投資需求,在擴大內需中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應把人口城鎮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出發點、落腳點,堅持以人口城鎮化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服務業大發展;堅持以人口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帶動中等收入群體的持續擴大,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不竭動力。
人口城鎮化重在農民工市民化。人口城鎮化的過程就是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并融入城鎮生活的過程。也就是說,農民工市民化是推進人口城鎮化的基本內容。提高城鎮化的包容性,重頭戲是解決好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有專家建議:以農民工整體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推動農民工“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即實現“四個融入”。從現實情況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農民工全覆蓋,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個積極性。農民工市民化牽動和影響全局。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在城鎮安家,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不僅有利于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而且會由此贏得轉型發展的主動權。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打破傳統城鎮化慣性,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伴隨著深刻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和發展理念轉變,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政策和體制創新釋放城鎮化這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