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的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數據出爐后,一個新的現象正浮出水面:即2013年中國并購市場的重心出現由前兩年海外并購向國內并購轉移的跡象。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朱毅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自2009年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迎來了火爆的四年。其中,企業的國際化需求、對海外資產的抄底心理、資源能源的戰略性并購以及充裕的流動性是近年海外并購的四大推動要素。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國內的流動性有所趨緊;大宗商品的持續弱市令資源型并購的熱情下降;美歐資產價格的回升令抄底機遇逐漸消失;目前只有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需求仍然較強。但是僅憑企業的國際化需求難以令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持續火爆。 在朱毅捷看來,對于外資并購而言,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非常重要。然而進入2013年以來,隨著第一季度宏觀經濟的表現未達預期,國際上不斷出現唱衰中國的論調,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有所下降,反映為外資并購的趨冷。短期來看,這種情況難以得到顯著的改善。 從季度層面來看,第二季度國內并購共完成案例182起,環比第一季度微漲2.8%,在活躍度上并沒有什么優勢;然而其涉及的交易總額高達78.16億美元,較之第一季度大幅增長58.7%,同比2012年第二季度其增幅過倍。此外,國內并購在中國并購市場的交易金額占比由第一季度的15.8%大幅上升至第二季度的86.1%,一方面是因為第一季度海外并購和外資并購的表現過于搶眼,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國內并購于第二季度升溫所致。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的復蘇力度仍然偏弱,且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也遭到質疑,但是相對于出現經濟下行的2012年而言,不管是商業環境還是投資者信心都有所好轉,因此國內并購仍有上升的空間。 數據表明,2013年上半年,海外并購和外資并購在第一季度的突出表現帶來了較為優秀的半年度數據。其中,海外并購共完成34起,并購總額達178.90億美元,雖然活躍度不及2012年同期的一半,但是其交易總額在半年度的數據中處于歷史第二的高位。外資并購共完成13起,活躍度同樣下滑,但是其半年97.12億美元的并購總額仍高居歷史首位。 從第二季度的數據來看,海外并購和外資并購的表現并不令人樂觀。海外并購第二季度共完成16起,雖然活躍度未顯著下滑,但是整體的交易規模明顯下降,交易總額僅為12.40億美元,金額占比由第一季度的53.3%大幅下滑至13.7%。外資并購的情況更差,其第二季度完成的交易數量僅為
4起,2起披露金額的并購僅涉及2622.05萬美元的交易額,不管是活躍度還是并購總額,都跌至近年的最低點。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2013年上半年政府對房地產進行了較強的調控,但是房地產的并購行為并未出現明顯的趨冷,甚至其活躍度于上半年仍居于市場首位。在朱毅捷看來,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資本對于地產行業的增長預期并未產生顯著的改變:一方面,政府調控后房價沒有出現大幅下滑,部分地區甚至仍有增長,在宏觀經濟較為低迷的情況下,政府調控短期內再度出手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地產業的承壓不大。另一方面,中國下一輪的城鎮化進程仍為地產行業帶來較強的正面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