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7月1日發布的2013年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較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創4個月新低。而同一天,匯豐公布的中國PMI終值降至48.2,創9個月最低位,連續兩個月位于50下方。 6月份PMI指數回落表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經濟環境在全面轉冷。其中,銀行和企業的感受更加直接:生意不好做、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應收賬大量增加、銀行壞賬開始增加等等。這預示著繼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7%后,二季度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可能有所加大。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兩難: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依靠貨幣寬松政策來維持的經濟復蘇表現得虛而不實;歐洲經濟仍沉浸歐債危機后的大調整之中,不會顯著恢復;新興市場國家也一改近幾年的快速增長,今年先后遭遇滯脹風險。從國內環境來看,投資方面,偏緊的政策基調、沉重的地方債務、逐步惡化的企業盈利水平,都決定了今年的投資表現將會平平,不會成為刺激經濟增長回升的關鍵因素。消費方面,在失業壓力加大、收入預期低迷、企業經營不佳、政府消費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很難期望消費會異軍突起,成為經濟的強勁動力。對外貿易方面,外部需求低迷已經成定局,剔除水分之后,中國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恐怕要重估。 外需和內需都不振,預示著中國經濟下半年經濟前景整體上仍不樂觀。面對這種局勢,中央在宏觀政策上會有哪些調整?企業應該如何面對?地方政府又會如何調整?這些答案或許可能在國務院于7月中旬舉行的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找到。工信部經濟運行和監測協調局的官員說,“目前各部委都在進行年中調研和分析,為7月中旬的年中分析會做準備”。這次會議將決定近期發酵的“錢荒”風波將被政策導向何方。上述工信部官員表示,在提高了對中國經濟降速的容忍度之后,決定調控政策放松還是繼續從緊的條件,變成了實體經濟對社會就業的影響。就業不出問題,“盤活資金存量”的政策就不會放松。 事實上,從近期中央高層的表態來看,已經透露出以下幾點政策走向:一是中國從過去政府主導經濟轉向發揮市場作用,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二是為了實現轉型目標,中國愿意承受經濟放緩的代價;三是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將轉向“控制增量,盤活存量”,整體上放棄寬松貨幣政策強刺激的做法。 作為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企業的基本策略仍然是以“過冬”為主,要熬過今年的經濟增長放緩。至少在當下不宜采取過于激進的擴張策略,以避免市場進一步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此外,受到財稅壓力困擾的地方政府,是下半年市場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財政收入放緩甚至負增長,這是最能觸動地方的經濟問題。過去不論是搞投資還是消費,攤子已經鋪得較大,現在陡然要過緊日子,相信很多地方政府會很不適應。 在新的基調下,市場需要扭轉對出臺擴張性政策的預期,轉向更為保守與穩健的經營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