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化學工業項目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多地出現民眾自發反對在本地區建設一些化工項目的情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PX項目,從大連到福州再到昆明,PX所到之處近乎“人人喊打”。
不僅僅是PX項目,很多與化工相關的如電池項目也受到波及。就在上個月,上海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鋰電池項目在持續的輿論反對下撤出了投資。
從對身邊事置若罔聞到熱切關心居住環境的各種變化,并且就項目成立和危害性進行質疑并要求論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象之一,是值得肯定的。這也給當地政府和投資企業提了一個醒:不要忽視鄰居們的意見。
之所以鬧成現在這種逢化工必反對的局面,地方政府需要反思。要化解這種困局,也需要從地方政府做起,一步步地讓居民們接納“新鄰居”。
首先,地方政府需要信息公開化,重塑公信力;蛟S大部分反對PX項目的居民,并不能準確說出PX到底是什么,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往往會造成似是而非的判斷。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就應該從項目立項開始,在當地政府網站上公示,針對那些關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請權威專家進行解釋,邀請居民加入項目的環評程序,甚至可以請一部分居民代表到已建成的項目周邊考察?傊,信息不對稱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沖突,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任何隱瞞最終都會被曝光直至被放大,到那時候就會更被動。
其次,要合理運用經濟手段讓居民認可項目的存在。在國外,很多企業會給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或者采用修建公共設施等經濟補償手段,這一做法也可借鑒到國內的一些項目。畢竟,居民的一個很直觀感受是,項目建在自家附近,當地政府拿走了稅收,居民除了要承擔未知風險外別無所獲。因此,從投資企業的角度看,那種只對自己有利,不管當地居民感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果不能雙贏,這個項目是難以生存的。通過一些經濟手段,對受到影響的居民進行補償,做到利益共享,或許可以使項目推進得更順利一些。
第三,大力培育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環評組織。這需要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扶植相關環評組織走上前臺,提供令人信服的數據。當然,這些環評組織只能提供評估結果,并沒有替民眾選擇的權力。
化工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PX們今天被反對掉,明天仍然會擺上其他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這是我們必須看到的事實。在民眾情緒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出面搭建一個政府、公眾和企業的對話平臺。三方的共同理性,才是破解“政府引進不把關、企業投資不擔責、居民反對無理由”困局的終極解決方案。
可能這樣的對話過程會使得只需半年就能立項的化工項目延長立項期,但這個時間是經濟發展轉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惟有嚴謹的測評,公開透明的信息,才會給整個項目帶來長期的效益,給當地民眾帶來切實的利益,給下一個項目上馬提供可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