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這是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的環境下召開的。筆者認為,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鑒于金融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政府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非常及時。我們要認真做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這篇大文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左右,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4.6%;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改善。
這些預期目標的實現倚重實體經濟發展。一方面,必須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為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條件,為轉方式、調結構創造穩定環境;必須使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另一方面,要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可喜的是,新一屆政府將致力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并提出相關路徑:即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立足于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6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北主持召開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時指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要在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中有所作為,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和經濟內生活力、釋放消費和民間投資潛力。通過壓縮行政開支特別是“三公”經費保障民生支出。分門別類抑制和消化嚴重過剩產能,讓先進產能的作用發揮出來。進一步研究采取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調結構的舉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來,著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指出,金融和實體經濟密不可分。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金融發揮著重要作用。
銀監會數據顯示,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9.7%。3月末,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21.1%;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7006億元,同比增長34.6%。中西部地區貸款增速繼續高于東部地區。這充分表明,今年以來,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推進改革轉型、維護金融穩定等方面成效明顯。不過,當前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在于,央行2013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初步統計,2013年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19萬億元,比上月少5763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24億元。2013年1-5月社會融資規模為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2萬億元。然而,在社會融資總量驚人增長的同時,資金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卻遲遲沒有顯現出來,這方面可以在剛剛公布的5月份經濟統計數據得到反映。談到原因,歸結起來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融資雖多但主要被用來“借新還舊”;二是資金在空轉,并沒有進入實體經濟;三是從流動性釋放到經濟增長存在一個時間差;四是“項目資本金”極度短缺,導致其他融資再多也無法立即起效。因此,在當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按照政府部署,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逐步有序不停頓地推進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擴大內需,更扎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范。
首先,要進一步提升大型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在信貸投放上支持擴大內需,尤其是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業務,從而為消費平穩增長提供堅實的基礎。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提供金融支持。在支持低碳經濟方面,通過綠色信貸業務,優先支持國家節能環保重點工程或重點項目。在支持城鎮化建設方面,要探索城鎮交通、通訊、能源、水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商業化融資模式,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有市場、有需求、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其次,小微金融機構要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質要求,深耕本地市場,下沉業務重心,將金融服務向基層延伸,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服務縣域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同時,注意防范不符合縣域實體經濟真實需求的“金融創新”,防止資金自我循環以及監管套利行為,確保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再次,央行貨幣信貸政策應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同時,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信貸增量管理,科學配置信貸資源,不斷優化信貸結構。針對目前的“錢荒”問題,慎用“放水”這樣的粗放方式來刺激經濟,應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消化,督促各銀行通過自我規范經營來保持流動性平衡的監管目標。還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排查各類風險隱患,提高監管有效性,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