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小長假的前夕,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接踵出爐,有喜有憂。 比較樂觀的數據是CPI。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這一數值與此前市場普遍預測的2.4%和2.5%有比較大的差距。雖然這一數值看起來為貨幣政策選擇降息、降準提供了環境,但是筆者仍然認為這一選擇不是必然和唯一的。 “降”的最有力支持理由無非是應對熱錢,但“降”的更不利影響還在于將進一步吹大資產泡沫,而資產泡沫的誘惑會引發熱錢更高的流入熱情,同時,“降”的最直接最快速反應將顯現在房價上,這是每次利率工具調整的經驗。依筆者淺見,如果說“降”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還有一定道理,那么,除非調整幅度很大,否則降息、降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基于調結構的政策導向,央行采取增加利率浮動區間、窗口指導等方式,提高信貸支持的指向性效果會更直接些。 不過,在經歷了5月份全球性的降息潮之后,本月多數經濟體選擇維持原有利率不變,這可以增加央行選擇不降息的可能。 同樣在小長假之前披露的其他數據也不太樂觀。5月份新增信貸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674億元,同比少增1258億元,創3個月新低。信貸需求不足反映了實體經濟的疲弱。相關的數據還有:5月份PPI環比再度下降0.6%,這一數據自2012年3月份以來已經連續15個月“負增長”,表明工業生產企業開工動力不足;海關總署數據顯示,5月出口同比增長1%,此前市場預期均值為6.8%,顯然與市場預期有很大落差。如果排除此前虛假出口受到外匯管理局政策抑制以及去年5月基數較高等客觀因素,當前日益增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對外貿形勢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總之,這些數據同步印證當前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境。 因而,筆者認為,在經濟結構轉型期,尤其在外圍大環境不利的背景下,市場各層面所要經歷的痛是難免的,也是必然的,應當在心理、思想、時間、程度等各方面做好準備,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靈活應對,當前的主要問題仍然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