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從“三聚氰胺”到“假羊肉”事件,近年來不斷爆出的“食品安全門”反映出目前食品市場的亂象,看得出單純的市場機制已不足以使生產合格產品的廠商的正外部性得到補償,也不能有效地讓生產不合格產品的廠商為其負外部性支付代價,出現明顯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這種好產品不斷被排擠,只剩下次品的“檸檬市場”中,消費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在食品安全鏈條中處于弱勢地位。
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有三方,政府、廠商和消費者。政府是規則的制定者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廠商是食品的供給方和完全信息的擁有者,而消費者則僅僅是產品的需求方。這種角色分工決定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首先,消費者處于信息鏈條的終端,只能通過對產品包裝、標志、說明等途徑獲得生產廠商愿意讓其看到的信息,所以在信息獲取與傳遞中處于被動地位。同時,絕大多數消費者不具備食品安全專業知識,無法甄別廠商所傳遞“信號”的真偽,只能憑借個體的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消費。
其次,大部分消費者的非專業角色決定了其訴求無法及時充分地與政策制定層面溝通,無法參與最終的食品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在與政府、企業的三方主體博弈中,消費者僅是利益相關方,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 第三,個體消費者在受到食品安全侵害時,其有限的訴訟能力和經濟能力無法與廠商抗衡,如果不借助外界組織或專業人士的幫助,無法有效維權。 既然消費者是弱勢群體,那么,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應如何進行制度設計,讓弱勢消費者獲得與強勢一方的廠商相抗衡的能力,并通過讓強勢一方的廠商為其過錯承擔更大的成本,來約束廠商的侵害行為?在制定相關法律時算一算這筆經濟賬,無疑有利于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時更具有針對性與可行性。 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可以通過把維權成本更多地由消費者轉移到廠商,來激勵消費者積極維權,進而約束廠商的侵害意圖與行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可以選擇和解、調解、申訴、仲裁、訴訟五種維權途徑。一旦出了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負全部的舉證責任,自己保存證據找商家理論。然而,很多時候,因為食品易變質、長期保存難度大等原因,消費者維權投訴實際上非常艱難,如果碰到無良商家,消費者往往沒有辦法維權,最終致使多數消費者放棄維權。實際上,因為廠商在技術標準、生產工藝、儲存環境等關鍵信息的掌握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本著現代法律中的“弱者保護原則”以及“實質公平”原則,應該由廠商來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即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精神損害賠償,也是通過加大廠商的侵權成本,來約束其侵害行為。按照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生產者和銷售者負有連帶責任適用十倍賠償。但食品價值金額較小,十倍往往也沒有多少,不足以補償消費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失。對商家而言,當違法的預期收益遠遠大于其遵守契約的成本時,廠商通常會選擇威廉姆森所說的“機會主義”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約束,這種行為就會泛濫。像前不久爆出的生產萬斤毒臘肉的長沙男子僅獲刑半年,罰金一萬元的消息,其實是對廠商類似行為的鼓勵,根本無法起到警示和有效約束的作用。從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的角度出發,應考慮加大民事賠償力度,一方面讓無良商家被迫放棄投機行為,另一方面讓消費者的身心損失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有效的信息溝通,減少信息不對稱,有利于改善博弈雙方的力量對比,消除“敗德行為”,這是經濟學的常識。因此,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消費者應享有獲取真實、及時信息的權利。目前政府各部門的食品監管信息網絡分散,沒有統一匯總、分類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沒有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和交換平臺,沒有通暢的消費者和政府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機制,使得消費者獲得的信息多為片面、不完整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才得知有相關信息與標準。這是消費者處于博弈劣勢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在制度設計方面,可以考慮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弱勢消費者基本權利的保護,約束廠商在食品安全領域的侵害行為。 明確消費者舉證責任的限度。舉證責任倒置可以減少投機行為,增大對廠商的威懾力。可以明確消費者的舉證責任只需證明“產品存在缺陷、產品出廠時缺陷已經存在或產品缺陷直接造成了損害”,無需證明廠商是否存在過失。相應地,廠商應負責提供自己沒有過失的證據,這比證明自己有過失難度可就大大增加了。 借鑒引入集團訴訟制度。集團訴訟在美國被稱為“有史以來社會功用最大的救濟方式”,是指當某個廠商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并不需要所有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來進行起訴,只要有其中一位提起集團訴訟,訴訟結果可以適用于所有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而提起集團訴訟者可以得到一筆較為豐厚的賠償,往往占到總賠償額的百分之二三十。這種模式在日本等國也得到了有效使用,是最重要的一種解決消費糾紛的方法。 賦予消協更大的權力。可考慮給與消協代表消費者提起“公益訴訟”的重要權力,即受國家認可、以組織身份代表個體消費者與商家打官司并可要求商家停止不當行為。 激勵民眾的更多參與。采取設立財政專項獎勵資金等方式,從機制上激勵消費者個人、專業人士乃至NGO組織參與監督、參與執法,依靠民眾“雪亮的眼睛”打擊食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各種違法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