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將從6月6日到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此后4個月稅率將升至47.6%。市場早就預期該提案將獲得通過,而11.8%的稅率較預期大大降低。 毫無疑問,這場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案是中歐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對中國方面來說,此案涉及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對歐出口,出口量占中國光伏制造業總產量的70%,占中歐貿易總額的7%左右。最重要的是,該案涉及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大量就業,初步統計將影響超過40萬的就業人口。而對歐盟方面來說,據歐洲獨立經濟研究機構預測研究所調查,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使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導致歐盟3年內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以及272億歐元(約合353億美元)的“附加值”。顯然,這是兩敗俱傷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雙反案件有兩個細節需要關注:一是11.8%的稅率明顯低于此前預期的47.6%;二是預留兩個月的博弈和談判緩沖期。這表明近期中國政府密集展開的外交斡旋收到了一定效果。 歐盟各國之間的意見也不統一。比如: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光伏產品應用國,德國并不支持歐盟對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征收懲罰性關稅。 現在,盡管歐盟裁定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大大低于預期,但是歐盟這種一意孤行的行為并沒有改變事情的性質: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歐盟經濟現在如此不景氣,且歐盟27個成員國對中國的依賴很深——2012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總額為1440億歐元,而從中國進口額則達到2900億歐元,但它還有工夫在貿易保護上這樣積極,不惜挑起后果可能很嚴重的貿易戰爭。這是顯示歐盟堅持原則呢,還是暴露了一個分散的歐盟在不同的領域各行其是? 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征稅可以說是“雙輸”。美國加征關稅的效果,表現在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數量大幅下降,2011年平均每季度從中國進口1100萬塊,而到了2013年第一季度,進口數量只有90萬塊。不過,這給美國制造業和就業帶來的回報并不明顯。據美國信息服務社說,美國目前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能力為每年1845兆瓦,低于一年前的2027兆瓦。智囊機構太陽能基金會則發現,美國的太陽能企業去年流失了大約8200個制造方面的就業機會,約占總就業數的22%,預計今年恢復的就業機會只有大約2600個。 全球貿易摩擦從來沒有什么道理好講,都是利益的博弈。歐盟對中國開征光伏“雙反”稅,中國就要有打一場硬仗的準備。對于此次歐盟的舉措,中國政府必須以強硬態度來應對。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副部長崇泉曾警告,“光伏產業涉及中方重大利益,如果歐方一意孤行,堅持對該產品設限,并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利益,中國將采取一切措施維護企業合法權益。”面對歐盟的這種不公正征稅措施,中國政府已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而且,中國手中還有很多后續籌碼,譬如多晶硅和汽車。此外,可能還會在全球氣候問題、投資問題、貿易問題上采取一些必要的反制措施。希望歐盟能夠認清形勢,貿易戰的升級對雙方都不是什么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