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是IPO待審公司遞交自查材料的最后期限,就這關頭上,有70多家企業撤回了申報材料。今年初,IPO待審公司多達800余家,被輿論稱為是壓在滬深股市頭頂上的“堰塞湖”,很多投資者擔心一旦IPO重啟,這么多公司爭相發行股票,市場會難以承受。一段時間來,每談及股市就有人拿它來說事。如今,幾個月下來,已有超過200家公司主動撤單,退出了本輪申請。“堰塞湖”現象似乎有所緩和。 通常,一家公司要準備上市,至少需要經過幾年的努力,包括完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對歷史沿革及經營活動的審核和審計,以及制定募集資金投向等。到了遞交材料,通常已是進入到了相關工作的后期,當然也是最關鍵的時期。此時,這類擬上市公司都是信心滿滿的,更別說還有相關中介機構的背書。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公司主動撤單,還形成“撤單潮”,那就不能不多問幾個為什么了。 “撤單潮”的出現,當然與管理層要求對公司所遞交材料自查(自查完成以后還有抽查等環節)有關。除了個別公司,大多數撤單都是發生在管理層明確這一要求之后。這說明有關自查的要求十分嚴格,對照下來有些公司感到與之存在不小差距,而且短期內根本無法整改到滿足相關要求的程度,于是只能選擇撤單。撤單本身只是一種公司行為,但如此集中出現,就凸顯出了這次自查的效果。盡管過去對于公司申報的IPO材料也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但相比現在自查中的一些具體要求,還是顯得過于粗線條了。現在標準更嚴格,一些過去不容易暴露的問題就露出了水面,這就堵住了那些可鉆的空子。看來,要保證上市公司質量,就得從源頭抓起,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待審材料更是應該盡可能地詳盡、細致。 另外,不可否認,“撤單潮”也與管理層嚴厲查處所遞交材料中存在明顯瑕疵公司的保薦機構有關。3月底就有一批IPO待審公司完成了自查,管理層從中抽查了其中的一部分,發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盡管這些公司還沒有實現上市,但仍查處了保薦人,最近就有兩家券商因此而受到調查。在過去,這種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材料不合格,至多就是在管理層的反饋意見中提一下而已。現在直接查處相關券商,其威懾作用是十分強烈的。也因為有了這一招,迫使那些保薦人不能再為了保薦收入而放棄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甚至參與到公司的粉飾業績等無良行為之中。以往,市場上確實存在保薦人“薦而不保”的問題,中介機構的審核與審計沒有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當于一線監管的全面失靈。現在要求保薦人對待審材料也負起相應的責任,這的確是有利于把好上市公司的質量關。面對這樣的制度安排,出現“撤單潮”也是順理成章的。 還有,監管層對萬福生科案的處理,對于“撤單潮”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細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在這次撤單潮中,農業類公司比例很高,顯然,這與萬福生科案有關,管理層在調查萬福生科造假案中,發現了很多虛增收入的貓膩。舉一反三,反過來也對此類公司的財務數據持更加謹慎的態度,這讓相關的公司以及中介再不敢心存僥幸。另外,也許由于經營模式上的特殊性,很多農業類公司在現行的財務審計框架下已很難以適應,這就需要研究新制度。類似的情況在餐飲、旅游等行業中也是存在的,而在新制度形成之前,這些行業的公司實現上市的可能性就不能不打上折扣了,其批量撤單也就不可避免。 “撤單潮”的出現,當然是壞事,說明IPO待審公司中帶病的太多,但同時它又是好事,因為不僅僅是清退了一些可能不合格的公司,更在于形成了一種對IPO待審企業各項信息的真實性提供相應較為可靠的保證的制度,哪怕還比較初步。這對凈化市場,提高投資者的信心的積極作用不容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