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大打緬甸牌,其實一箭雙雕。除了經濟考量,在政治上配合美國亞太戰略、圍堵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但安倍的這張牌勝率有幾何,恐怕還得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率領包括大約40家日本企業訪問緬甸。這是自福田赳夫1977年以來,日本首相36年來首次造訪緬甸。美聯社評述,緬甸軍方執政期間,日緬關系冷淡,安倍這次訪問旨在重新突出日本作為緬甸主要經濟伙伴的地位。 安倍大打緬甸牌,其實一箭雙雕。除了經濟考量,在政治上配合美國亞太戰略、圍堵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但安倍的這張牌勝率有幾何,恐怕還得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從經濟角度看,日本重回東南亞是受形勢所迫。一方面,日本需要包括緬甸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島爭持續升級,造成中日經貿急速降溫,日本經濟急需擺脫對中國經濟的嚴重依賴。一方面是釣魚島爭端爆發以來,中國民眾對日本貨抵制情緒持續,很多日本涉華企業對華出口銳減,業績大幅下降,有些企業甚至被迫大規模裁減生產規模。在此情形下,日本企業需要尋找銷售市場,以應對中國市場抵制日貨。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多年來的持續高速發展,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生產成本也日漸上升,最為明顯的就是中國的人力成本逐年攀高,勞動密集型的日本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勞動力市場。另外,昔日中國政府給予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如今已經大大褪色,中國各地政府也從過去的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日資企業落地無門,迫使他們選擇戰略轉移,向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生產線。 另一方面,緬甸也需要日本。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緬甸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它開啟改革開放進程后,迫切需要發展資金。今年以來,緬甸總統吳登盛遍訪全球,希望能吸引到國際資金到緬甸投資,加快緬甸開放的步伐。美國雖然多次表示援助緬甸,但是更多是政治上的示好,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屬于“口惠而實不至”。緬甸需要資金項目務實投資。對于在中國日子越來越難過的日本企業來說,緬甸不失為最佳選擇,人力成本低下,需要產業支持,對項目的環保和產出要求較低。而且在這幾個方面,緬甸又相較于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更具優勢。 從政治角度看,日本重回東南亞正當其時。從國際大勢看,美國戰備重心東移,意欲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實際控制力,并以此施壓中國,遏制中國在這一地區日益增強的地區領導力。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盟友,當然樂觀其成。1988年緬甸軍政府接管政權后,日本追隨美國的制裁措施,暫停一些主要的援助項目。近年來,美國與緬甸關系開始解凍并逐步緩和,日本當然十分樂意狐假虎威地踏著美國已經趟出的一條路,順勢進入緬甸,恢復與緬甸的經濟和政治關系。這既給了美國面子,又給了緬甸政府面子。從地區局勢看,安倍政府上臺后,日本右傾化嚴重,不僅與中國的關系僵持不下,與韓國朝鮮的關系也是難見暖色。日本需要在東盟發展朋友,對沖與東北亞國家的僵局。緬甸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如果能提升與緬甸的關系,給國際社會的感覺,無異于挖了中國的墻腳,讓中國難堪。 坦率地說,安倍緬甸戰略,經濟算盤也許有成功的希望,政治如意算盤恐怕就難以實現了。一方面,中緬兩國傳統友誼根深葉茂,不會因外部力量而發生改變。另一方面,中國也在適時調整對緬政策,采取更為靈活和務實的外交政策。不過,日本企業集體造訪緬甸,也應該值得我們警覺。外資企業為何紛紛東南飛?中國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控制商務成本?如何留住符合中國發展戰略的外資企業?所有這些都應該值得中國反思與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