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過一次不一樣的打車經歷。 車輛很新,司機很年輕。車內環境干凈整潔,座椅上放著舒適的坐墊,前排駕駛員和副駕駛之間沒有擋板。車里改裝了CD播放器,放著時下流行的歌曲——打車的感覺就像坐私家車一樣。司機告訴我,他是為數不多的個體出租——車是自己的,賺的錢大部分歸自己,每個月只要交幾百塊錢的管理費。因為不用交份兒錢,不用像其他出租車司機那么累,收入卻比他們高,心態自然也輕松不少。 然而,能這般從容的出租車司機實在少見。目前,北京市對出租車行業實施特許經營,政府將經營權無償向市場配置,即特許一些出租車公司來經營,多數出租車司機受雇于出租車公司。在北京的6萬多輛出租車中,持有個體經營牌照的僅1000輛左右,且多是“歷史遺留”,現在想申請很難。 特許經營確實對規范行業發展、提高出租車服務質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司機要繳納高額的份兒錢,不得不全年無休地辛苦工作,收入卻仍然偏低,積極性受挫。這也是導致北京打車難的重要原因。 最近,北京召開了出租車調價聽證會,將適當上調出租車運價,增加司機收入。同時,政府還出臺了一些新規定緩解打車難。筆者認為,要緩解打車難、增加司機收入,除了這些舉措之外,不妨在經營權上做做文章,逐步適當地增加個體出租車數量。 這么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可以緩解出租車供需矛盾;比如,司機不用繳納份兒錢,收入和積極性都會提高,拉活“挑三揀四”的情況就會減少;再如,行業的競爭也會更加充分,服務質量和誠信度也有望提升。這些都有助于緩解打車難。 其實,放開出租車經營權,也是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英國、愛爾蘭、荷蘭、瑞典、挪威、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相繼深化了出租車市場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解除進入限制,尤其是出租車數量限制;二是強化對出租車經營者、司機的執業資格審查;三是放松價格管制。效果都不錯。 當然,也有人擔心經營權放開會有負面影響。比如出租車數量可能無序增長,供給過剩;個體出租車抗風險能力低,一旦發生事故,乘客利益得不到保障;可能導致超載、惡意壓價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確有可能出現,但其根源不在于經營權放開,而在于行業準入較低和監管缺失。在目前公司經營的體制下,上述問題也同樣存在。因此,在放開出租車經營權的同時,政府不妨借助行業協會或工商部門的力量,出臺更嚴格的管理規定,在準入方面對司機提出更高的要求,用更先進的手段嚴格監管,對違反規定損害乘客利益的司機嚴格處罰直至退出,這樣出租車行業不僅不會因經營權放開而混亂,服務質量還會有所提升。 最近,北京對出租車經營權進行了調研。期盼出租車經營可以更加多元,個體出租車比重能夠適度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