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國家確立18億畝耕地紅線之后,2012年2月國家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水紅線。近期,多個城市多次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大氣質量受到社會高度關注。這些因素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突出。破解這些紅線約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土地、勞動力、資本、經濟全球化等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的紅線約束。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大多經歷過紅線約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面臨的紅線約束具有新的特點。 紅線約束疊加性。發達國家早期發展中面臨的紅線約束是依次出現的,如英國首先遭遇紡織業發展帶來的土地污染,然后是工業化帶來的河流污染、大氣污染。這樣,英國就可以依次破解這些約束。特別是1952年發生倫敦毒霧事件時,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具有破解污染約束的物質和社會基礎。但我國的地、水、氣約束以及其他風險約束幾乎是同時出現的,紅線約束呈現累計疊加的特征。 紅線約束多重性。發達國家遇到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矛盾約束發生于現代化的不同階段。我國除了同時面臨地、水、氣等顯性的、現實的紅線約束,還面臨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帶來的人力資源約束、社會發展進入矛盾多發期帶來的社會約束等諸多隱形的、潛在的約束,同時緩解這些約束無疑具有巨大的挑戰性。 紅線約束的剛性。發達國家遇到紅線約束時,可以利用其在世界體系中的先行地位或國際產業鏈中的高端地位向國外轉移污染產業,消解自身紅線約束。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走這種道路,因此我國面臨的紅線約束具有剛性。 破解紅線約束的緊迫性。當前在我國,紅線約束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疊加。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加快發展,而加快發展又面臨紅線約束。如果不加緊破解紅線約束,就有可能加大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破解乃至消除紅線約束,根本是靠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關鍵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具體來講,一是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緩解生態環境約束,擴大支撐發展的生態空間。二是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加快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開放創新,釋放新的科技紅利、改革紅利、開放紅利。三是形成內需拉動發展方式,特別是加快城鎮化和國內市場培育,釋放新的內需紅利和國內市場紅利。四是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方式,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釋放新的區域紅利。五是形成包容性發展方式,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釋放新的社會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