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期三天的訪印之旅,為雙邊經貿合作開辟出一片更為光明的天地。在雙方達成的務實合作成果中,搭建未來合作戰略性框架、明確世界兩個潛力最大市場對接互補、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尤為引起關注。
中印兩國因為邊界問題與上世紀60年代戰爭的遺留影響,在很長時間里,經貿關系的發展與兩國經濟規模不匹配,年度雙邊貿易額2000年才達到20多億美元。但2003年與2005年瓦杰帕伊與溫家寶雙邊互訪以來,經貿規模迅速增長,于2011年達到756億美元的峰值,2012年略有下降,為678億美元,方確定201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應該問題不大。
中印兩國差不多在同時自主構建本國經濟體系,在都模仿蘇聯模式走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的彎路之后,才先后實行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并取得快速增長。不過,相比于中國從1979年就開始改革開放,甚至實行鼓勵出口創匯的政策,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對進出口放松限制,至今外貿占經濟的比重不大。因為這些原因,雖然印度的平均關稅率高于中國,中國還是在大部分時間里對印度保持了貿易順差(2003-2004年是逆差),這也引起印度國內對雙邊貿易“不平衡“的憂慮。
但正如李克強所說的,中國并未主動追求順差。順差其實還是反映了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相對優勢。印度制造業競爭力的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國勞動力更廉價,而是印度國內的市場化改革不徹底,其勞工法過于嚴格,造成勞動力市場僵化和私人投資不足,另一個因素是基礎設施不足的限制。通常來講在雙邊貿易中處于弱勢的一方會更多采取市場保護手段,這也解釋了印度為何對中國企業頻頻發起反傾銷調查,即使中國產品對印度市場的沖擊其實并不大。面對這些摩擦中國應以開放心態應對,并嚴格區分經貿糾紛與政治矛盾,同時做好對國內出口企業的引導,必要時幫助企業做好應訴工作,以避免這些不和諧音影響整體經貿關系。
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也是讓中印經貿關系走出瓶頸的重要步驟。中印兩國雖然有漫長邊界線但地理環境嚴酷,而且沒有直通的鐵路和公路,因此長期以來貿易主要依賴成本高昂的海運。對中印緬孟這一具有戰略意義地帶的開發很早就提上了日程,1999年在昆明舉行了第一次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大會并通過《昆明倡議》。開發這個經濟走廊是對二戰期間“史迪威公路”的復活,不僅可促進貿易與地區開發,而且可提升中國的能源安全與戰略安全。
印度是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時,作為關貿總協定成員國而直接轉化為WTO成員的,因此其市場開放方面的讓步程度較低。中印自由貿易區已在籌劃之中,中國可以通過這樣的雙邊談判的模式,爭取印度提高開放度,也可打消國內企業對印度貿易壁壘高的不滿。而經貿關系的緊密化,又可為兩國政治上管控分歧、加強合作提供穩定之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