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比2012年增加19萬,但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表明,今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經濟增長放緩,畢業生總量增加,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重重壓力下,社會就業體系能否做到機會公平極為重要。 正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張翼指出的,“中國夢有很多種夢,但是對于個人來說,他的夢想第一個是教育的公平,第二個就是初次就業的起點公平!崩^高考“鯉魚跳龍門”之后,就業是大學生們迎來的又一個重要拐點,也是階層分化的關鍵分水嶺。實現就業的難度有多大,維護公平的難度就有多大。因為是“最難就業年”,權貴子弟的優勢愈發明顯,可以依靠父輩的資源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搶先上岸;因為是“最難就業年”,用人單位就能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在人才市場上頤指氣使,挑肥揀瘦……這些都對社會提出嚴峻考驗。 其一,應關口前移,鏟除“拼爹”土壤。最近,某些年輕官員“火箭提拔”成為公眾關注焦點,是暗箱操作、蘿卜招聘使得他們能順利踏上仕途并青云直上。以往,這種丑聞大多是網友曝光、媒體跟進,有關部門再介入查處,不僅存在偶發性,也往往已經造成惡劣影響。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從招錄程序、信息公開、接受監督等層面,鏟除“拼爹”土壤。一些地方采取面試直播的方式讓社會監督,值得借鑒推廣。 其二,應禁設門檻,消除制度歧視。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這一破除“院校門檻”之舉贏得社會好評。不過,對于畢業生來說,還有年齡、性別、戶籍、身體特征等一道道就業門檻,在反就業歧視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出臺規定,規范各種限制條件,厘清禁止設置的“限制性條款”。 其三,應舉證倒置,遏制隱性歧視。隨著法律完善健全,執法力度加大,顯性歧視已大大收斂,轉而以隱性方式繼續存在。比如,有的單位在招聘時要求女性求職者承諾幾年內不結婚生育,有的則通過面試、體檢等環節,把乙肝病毒攜帶者、外地戶籍人員排除在外。隱性歧視讓求職者防不勝防,也增加了有關部門的監管難度。對此,有必要引入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如果用人單位不能證明自己行為不構成就業歧視,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我們無法承諾每個大學生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必須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起點機會,才能“萬類霜天競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