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重返首相之位不到半年時間,其經濟政策效果已有所顯現,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也同步攀升。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對其批評不絕于耳,認為安倍晉三外強中干,其政策無濟于長期低迷的日本經濟,以鄰為壑的措施最終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日本國內情況及技術角度看,安倍施政具備有利因素,但成敗關鍵仍在于結構性改革。 首先,國際環境為安倍實施擴張性措施創造了空間。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且下行風險猶存,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央行都在實施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無力叫停和影響日本央行的資產收購計劃。在5月10日倫敦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各國均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對日本經濟政策默許和支持的態度,安倍新政面臨的國際壓力不大。其次,安倍的經濟政策是涵蓋各方意見的整體性方案。過去二十年,日本經濟除在小泉純一郎執政期內連續六年實現正增長以外,基本上都處于低迷狀態,日本國內各界也一直對“什么是擺脫通縮經濟的最佳政策”問題爭論不休。在這種背景下,卷土重來的安倍推出了力度罕見的刺激政策加經濟結構改革的方案,最大范圍地匯集日本政商學界共識,連以往意見不一的央行、財政部等部門的官員也認為,現在是經濟走出通縮最后的機會。再次,安倍施政可能迎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過去多位日本首相在經濟方面無所建樹,與日本政局變化太快有關。目前日本國內民意調查顯示安倍的支持率超過70%,如果7月份自民黨與公民黨聯盟能挾此優勢再贏得參議院控制權,那么未來三年日本將不再進行選舉,安倍有足夠的時間推行經濟結構改革計劃。 財政政策空間有限,貨幣政策或具潛力。盡管安倍政府大幅增加財政支出,短期而言有利于擴大需求,但這將引發更大的財政風險和壓力。目前日本政府債務及其擔保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已超過220%,財政支出的60%靠借貸完成,其中利息支付占財政支出比例超過50%,“借債還息”的做法已構成國家層面的“龐齊計劃”。即使政府分兩步將消費稅提高至10%,也很難在2015年之前使財政赤字占GDP比重減半至3.2%。此外,如果日本經濟走出通縮而導致國債價格下跌,那么政府債務增發成本將大幅攀升,財政形勢將愈發嚴峻。 相比之下貨幣政策或仍有用武之地。日本銀行的目標是通過注入流動性的方式將通脹水平提升至2%,這將極大地考驗貨幣政策制訂者的決策能力和掌控水平。日本央行已表明未來貨幣政策決策會滯后于通脹形勢,力圖提高經濟主體的通脹預期,但必須在匯率下跌、日元資產配置以及民眾信心之間尋找平衡。 從目前情況看,刺激性貨幣政策尚不會令局面失控。目前日本處于“國窮民富”狀態,仍然是凈儲蓄國。日本國債的95%為國內擁有,家庭部門還掌握著850萬億日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幾近于日本國債規模。在其投資偏好本土情結如此之重的背景下,日本投資者大規模放棄日元及其資產應為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日本國際收支狀況仍將保持平穩。除非出現意外情況,未來數年日本經常項目不會出現赤字。目前日本經常項目順差主要因為其私人部門作為全球最大的債權人,在日本境外擁有250萬億日元凈資產,投資收益回流將繼續壓倒貿易逆差而對本土經濟構成支持,日元崩盤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如果日本經濟向央行預期方向移動,通脹預期增強與量化寬松政策對國債收益率的作用將出現對沖,央行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資產收購力度。日本央行計劃在未來兩年將持有的國債從89萬億提高至190萬億日元,并準備通過增加購買2萬億日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來推升股市。這些措施可能迫使日本的金融機構不得不調整資產結構,降低其國債頭寸而增加風險資產配置,從而有助于央行目標的實現。由于日本央行采用歷史成本法記賬,且財政部已表示央行可以出現虧損,新任行長黑田東彥已具備放手一搏的資本。 當然,即使上述措施奏效,日本經濟可能仍難走出通縮狀態。過去十五年日本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和產業空心化,兼之國內市場保護過度,經濟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缺乏彈性,因此安倍內閣的最后一板斧將砍向日本國內的既得利益集團。雖然已經遭到農業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但日本政府仍計劃通過加入TPP談判來倒逼內部改革。因此6月份出臺的一攬子經濟結構改革計劃,可能會將經濟政策重心從需求層面轉向供給層面,其內容及落實程度如何將決定安倍新政的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