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春節,留守老人一點一點清理堵塞橋洞的生活垃圾……近日,一部名為《母親河》的微電影在網上熱播,片中反映的農村垃圾污染問題,讓人深思。 在通常印象中,垃圾是個“城市話題”。這些年,圍繞垃圾圍城、垃圾焚燒等一系列討論,城市垃圾問題已得到相當重視。而農村垃圾問題,卻還沒有進入公眾視野,盡管這一問題已經相當嚴峻:早在2008年,全國農村每年就產生生活垃圾近3億噸,其中1億噸被隨意堆放。據環保部統計,如今農村的污染排放已經占到全國的“半壁江山”。“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仍是普遍現象。 垃圾圍村,固然與農民的生活習慣、衛生意識有關,但更重要還是治理短板所致。與城市相比,農村垃圾的回收治理程度,遠未達到其應有的權重。在大城市已經開始推進垃圾分類回收時,很多鄉村連垃圾池都沒有。總體來看,無論資金投入數量、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政策法規制定,農村與城市都有較大的差距。 實際上,垃圾污染并無城鄉之別。農村垃圾污染本身與城市關系極大,除去農村自身產生的垃圾,還有大量城市垃圾填埋于鄉村。而垃圾圍村,不僅影響農村環境和村民健康,其造成的土壤、水體和空氣污染,也會通過糧食、蔬菜、肉類等農副產品“回歸”城市。如果對農村垃圾污染視而不見,不但農村環境會日趨惡化,城市環境治理效用也會大打折扣,最終導致全體國民的環境福利損失。 更何況,人人都向往優美的生活環境。好的環境質量,應當是一種基本的公共產品;治理垃圾圍村,也是極為重要的公共治理。政府提供這樣的公共產品,特別應當注重公平。在城市垃圾備受重視的同時,農村垃圾也應有相當的治理手段。某種程度上講,農村垃圾遭遇的問題,與城鄉領域的大多數問題并無本質差別。解決的出路,也在于城市反哺鄉村,消弭差別待遇。從2010年以來,中央財政陸續投入120億元用于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無疑是值得期待的開始。 也要看到,當前農村垃圾及環境治理存在分散化、監管難、欠賬多的問題,并非朝夕可變。但面對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面對城鄉環境的休戚與共,我們理應拿出決心和力度,不但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更要在資金投入、機構設置、政策監管層面給力,一點一滴解決城鄉環境治理的失衡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帶來整體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建設一個真正的美麗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