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2009年初啟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跨境人民幣業務量迅速增加,取得了明顯進展。于2013年1月28日正式啟動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使資本項目開放邁出了巨大的一步,首批15家香港銀行向注冊在前海的15家企業發放20億元人民幣貸款。為了防范風險,從操作流程上銀行和監管層方面都進行了系統性的規范,以保證資金使用的合規和安全性。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為人民幣市場化開辟了新的道路,推動跨境人民幣貸款的好處不言而喻。 首先,跨境人民幣貸款為在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回流渠道,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目前,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此外,香港的銀行內沉淀了一定量的人民幣,如何使其回流并具有較好的收益成為關鍵。前海試點正好為這些沉淀資本提供了一個流動起來的渠道,為人民幣形成良性的國內外循環邁開了重要一步。同時,香港也可以借此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的契機,結合自身的低利率,國際化等優勢,促進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 其次,參與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對內地銀行也有許多好處。一是跨境貸款資金匯入后必須在內地銀行結算、存放,中資銀行可以利用沉淀部分資金貸款。據目前初步測算,若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沉淀的資金貸款,息差空間將超過6%;二是可以獲得一些中間業務收入;三是中資銀行可以作為中間商,為借貸雙方撮合貸款,成為資金中介,形成新的業務。 再次,人民幣跨境貸款有利于促進內地的利率市場化。跨境人民幣貸款使得境外貸款利率和境內利率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這就使境內貸款利率受到境外利率的聯動影響,而境外的貸款利率市場化相對較高,就會對境內的貸款利率產生牽引作用,使得境內的貸款利率向境外靠攏,從理論上說,能夠促進和推動內地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然而,此次大膽的嘗試在使境內外各方獲利的同時,也相應帶來了一些風險。 首先,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的監管難度。相比境內銀行貸款,跨境人民幣貸款風險更難防范,不僅在于借款企業的信息更難掌握,還在于由于屬地管理的局限性,貸款用途難以監測,導致在貸款執行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貸后管理難度加大,成本增加。 其次,增大境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據了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境外貸款業務的放開會加劇內地銀行貸款的競爭,存貸款的利差可能會縮小。 可以看出,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對于境內外各方的影響顯然是利大于弊的。應該在最大限度的獲得利益的同時,規避其所帶來的風險。首先是中央銀行及外匯管理局必須加強對借入資金用途的監管力度,實施嚴格的備案制度和額度管理。在審核時不能僅限于表面真實性的審查,而應完善貸前嚴格審查,貸后有效監督的機制。使借入資金符合前海產業發展目錄要求,優先支持用于進口及其他對外支付的貸款需求。防止企業拿到香港銀行貸款后轉貸,從中賺取息差而擾亂內地信貸市場。其次是境內銀行面對未來競爭加劇的風險,應該加強內部管理,提升經營能力和效率。通過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實現在此次前海試點中的獲利最大化。香港方面應該做的就是:加強與境內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及時了解貸出資金的去向。(第一作者系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