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甜美的生姜,好看的大米,雪白的面粉,韌勁的粉絲,原來都可能是毒物!甚至老鼠肉裝扮成牛羊肉,也在燒烤中、火鍋中,進入消化系統了……想得越多越覺恐怖!
不用去翻舊賬,社會對食品安全早就是草木皆兵,卻遲遲沒能搬來期望中的救兵。每出現一個毒食品的“新產品”,自會有專家教咱們去辨別,可這么多那么多無處不在的陷阱,已經讓人躲無可躲,避無可避。今天吃的美食,明天可能就會有問題。
這是一個怎樣相互陷害的市場?面對“花枝招展”的各種毒食品,誰借消費者慧眼?誰保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不是有那么多監管部門嗎?什么生產、流通、銷售等等,一直是層層有人有部門把關的呀!確實,食品沒問題的時候,監管部門居功至偉,一旦有問題,他們就顧左右而言他,九龍管水不治水,都是其他八條龍的錯。
莫怪消費者責怪監管部門時炮火全開,他們能指望的,也只能是監管部門,而不是事后的專家,更不能指望人人長出三頭六臂火眼金睛。可又有哪個部門能對那么多大頭娃娃負責任呢?
別以為哪個人能躲在烏龜殼里求得一時安穩,這已經是個百毒浸潤的食物鏈,躲過了大米躲不過奶粉,躲得過醬油躲不過生姜,必有一款新毒食品找到你。難怪在霧霾肆虐的那段時間有人調侃“終于公平了”。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刻不容緩”,這一結論已經好多年了,食品安全問題有沒有好轉,不得而知,卻只見問題食品層出不窮。指望法制健全似乎遙遙無期,因為法制永遠沒有最完善的時候,只有在完善法制的同時,將現有法制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才能充分打擊不法分子,最大限度地保證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