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報中“業務招待費”一項高達8.37億元,引發輿論強烈關注。據了解,業務招待費主要指宴請開支、贈送紀念品開支、參觀開支等,不包括會議費和差旅費。昨日,中鐵建向媒體發來關于8.37億元招待費情況的說明,承認招待費確實偏高,今年將降10%以上,力爭至少降到7.5億元左右。 作為央企,作為相當程度上占據公共資源的企業,業務招待費的明細公眾是有權利知道的。再者,央企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納稅人也有理由過問錢都花哪兒去了。業務招待費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詞,外延往大了說無所不包,上得了臺面上不了臺面的各種支出都能在這里找到落腳地。誰知道你是因公消費,還是揩公家的油呢?何況,比照著中央的“八項規定”,如此高額的業務招待費也是不合時宜的。因此,公務招待費不是一個能夠讓企業理直氣壯辯論的問題,遑論還是8.37億元。 但中鐵建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其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不光是我們一家的問題。我們建筑企業實際上是很難的”。 一直以來,國企在成本內控方面做得不夠好,無論是職務消費也好,還是業務招待費也好,都缺乏嚴格的制度規范,也難以受到有效的監督。這阻礙著央企成為強大的公司,而只能是在龐大的公司定位上徘徊不前。央企坐享各種政策資源,公眾對其的期待并不僅僅只是厲行節約、減少浪費,而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效率、服務、創新和國際市場開拓,為國家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謀得中上游的一席之地。 然而,央企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一向財大氣粗的央企在去年尷尬發現,自己已成為眾多上市公司的“虧損王”和“補貼王”。盡管浸淫市場已經多年,也按照市場要求建立起一套現代企業制度,但是更熟稔的還是賺取壟斷利潤,而不是創新利潤。就連中遠這樣的在國際市場搏擊的央企,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更多的還是想著給黨中央國務院寫求援信,甭管困難成什么樣,也能夠瀟灑地輕啟朱唇,說只要黨中央國務院了解我們就夠了。這說明央企的市場意識遠未成熟,只能在市場里“同富貴”,而不能在市場里“共患難”。 央企必須要對自己的成本能夠有效控制,因為大手大腳花錢的日子可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過去十多年,央企的成長驚人,收入和利潤總額都大幅攀高,在500強中也是遍地開花,但這種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多數央企所處的重化工業大發展,使得央企不必費心創新與服務,因為市場足夠寬闊。但是這種情況正在出現變化,我們的投資無法再像之前那樣大手筆,除了個別超級壟斷企業,央企會發現他們的市場在飽和。這很可能是未來若干年的市場現實。因此,如果央企還留戀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模式,賺得多揮霍得也多,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約束不了,還解決不了自己的“央企病”,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困窘重現也許不是杞人憂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