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開啟首輪談判,在世界經濟總體形勢還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期待RCEP能夠給亞洲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但也有人擔心,東盟為RCEP所設目標能否按時完成。 RCEP的目標可概括為以下三點:全方位,包含貨物、服務、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各領域;高水平,打通現有東盟與對話伙伴簽訂的5個雙邊自貿區;短時間,2015年底完成談判。 確實,RCEP協議談判將面臨很多挑戰,因為目前參與談判的16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參與區域合作深度等諸多領域都存在很大差異。當然也有人擔心參與國之間一些非經濟因素對RCEP談判可能的負面影響。 擔心的背后其實是一個疑問,即是否要認真對待RCEP談判。梳理一下RCEP的背景與特點,或許會幫助人們消除這種擔心。 首先,RCEP是東盟的倡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在深化與東亞國家的合作進程中,逐步顯現其地區合作平臺地位。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東亞合作陷入停滯。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的快速推動,加重了東盟的擔心。2011年東盟推出了《區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在這一簡短文件中,明確提出要通過RCEP合作來鞏固和提升其“中心地位”目標。 其次,東盟希望通過RCEP來推動東亞一體化。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中期評估結果認為,東盟到2015年無法實現經濟共同體的所有目標。在自身的共同體建設仍面臨很多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東盟仍堅持推動RCEP,主要是想提升東亞一體化水平。 最后,RCEP符合東亞的利益。東亞國家在冷戰后通過國際投資和產業分工聯系形成了地區生產網絡,但外向型主導的發展模式,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隱患。東亞國家需要通過地區合作來深化制度化的一體化水平,提升整個地區人民的福祉。 積極推動能夠反映亞洲國家利益訴求的RCEP,既有助于擺脫嚴重依賴西方市場這一不足,也符合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 對于東盟來說,更好發揮中心作用的基礎是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目前,東盟在消除內部發展差距方面成效不大,其提出的互聯互通倡議也受到資金問題的制約。中國可在中國東盟雙邊合作平臺下,通過全面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安排,支持東盟的互聯互通建設,幫助東盟縮小內部發展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