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視為避險天堂的黃金,過去一周出現地獄烈火般的行情。從2011年底1900美元/盎司的高位到2012年1600美元/盎司長時間的盤桓,再到過去幾天間倏然跳水至1300美元/盎司附近,1/3左右的跌幅讓市場恍若隔世。與此同時,白銀、銅、原油等大宗商品暴跌,市場風聲鶴唳:被視為財富忠實守護神的黃金市場都如此不“安全”,這世界哪里還有安全港? 黃金具有迷人魔力。各個歷史時期,黃金總是充當忠實財富守護神的角色。從古羅馬愷撒大帝到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法國的法蘭西一世和英國的亨利八世,不同時代的大國君主,對黃金都很鐘愛。正如法蘭西一世所說,宮廷中如果沒有黃金和美女,就像一年中沒有春天,春天中沒有玫瑰。 過去15年,黃金從200多美元/盎司漲至近2000美元/盎司,使得各國法定貨幣的購買力大打折扣。實際上,過去十幾年間,所有的紙幣持有人——長期壽險投資者、國債持有者、銀行的忠實儲蓄者都損失慘重,只有資產持有者、黃金、地產、藝術品或資源類商品投資者才可以跑贏通脹。當普通的木頭、石頭都因點石成金的故事而身價倍增時,說明全球貨幣體系的信任危機已不請自來。 金價的崩潰并非沒有先兆。年初,德國人帶頭,多個陷入危機的歐洲國家相繼跟進,發起“請黃金回家”運動。他們要求將二戰后一直存放在美聯儲中央金庫地下室的黃金運回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盟友早知道,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早已被洪水般襲來的美國赤字改寫,美國和歐盟高達7萬億美元的赤字洪水早把各國的黃金儲備淹到了“海底”。不出意外,美國人斷然拒絕了,因為把調整和危機轉嫁給貨幣升值的貿易盈余國家是美國屢試不爽的招數。 該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了。黃金的崩潰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事件,但不要以為這只是針對黃金投資者的一次屠殺。《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說,中國等債權人樂于從債務人美國的政策中獲得資產價格的上漲,但美元永遠是美國的,麻煩卻是債權人的。美國人想贏得這場戰爭,無論通過哪種方法:或者使其他國家陷入通貨膨脹,或者強迫他們的名義匯率對美元升值,或者再度摧毀黃金體系……總之,美國要窮盡一切辦法對其他國家實施絞刑。 全球貨幣失衡,貿易盈余國借錢給經濟總量是自己數倍的發達國家。在這場窮國借錢給富國的游戲中,不僅是資源、能源、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經常賬戶赤字需要彌補,于是貿易盈余國再次讓自己的血汗錢和以資源環境的巨大犧牲換來的儲備貨幣回流到貿易逆差國,并任其在升值的麻醉式快感中縮水。而直至今天,當你發現連黃金都不再可信時,自然就又平靜地接受“這并不太糟糕”的既成事實。 黃金是個矛盾體,既可在亂世中為持有者提供保護,又可能成為災禍的起源。黃金的崩潰,說明全球的儲備資產已沒有安全港。以中國為代表的貿易盈余國持有數以萬億美元計的美元債券,多年來一直是別人虎視眈眈的對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多個場合叫囂,要通過貨幣戰“拿下中國”,他說“在當前環境中,中國購買我們的債券不會幫助我們——而是傷害我們。”而更有人肆無忌憚地表示,在當前貿易失衡的背景下,如果一個國家無法明智地投資,那么它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余。就像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利潤的企業就不該有高額利潤,一個不知道如何理財的人就不該存錢一樣。你把幾萬億美元給他用,不說一個謝字,還用獨特的金融霸權邏輯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因為,有些人做夢都想讓中國成為這場危機的最后埋單人。 每一串重大國際金融事件背后都暗藏華爾街的身影。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登峰造極時,日本全國沉浸在“日本人可以說不”的時代,美國人悄悄地布局了一場針對日本的金融殲滅戰,“廣場協議”讓日本人吃了迷魂藥,日元急劇升值,樓市泡沫吹上天,高盛、大摩等“金融屠夫”配合默契,在日本匯市、樓市、股市相繼到高位時,在全球放空日元資產,大量潛伏金融衍生品“病毒”在各個市場全面發酵,在繁榮和虛幻中蓬蓬勃勃的日本經濟掉進了冰窟窿。此次黃金的崩潰,仍然是由高盛領銜唱空,黃金的崩潰預示著一場新危機的開始,當黃金這樣忠實的財富守護神都被帶向屠宰場,下一個受難者會是誰?這是一個讓人想來不寒而栗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