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昨天在上海交大發表演講,談中國新時期的改革議程。在吳先生看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之路有兩條路徑,一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現代市場經濟,這是一條健康的道路;二是強化國家對經濟社會的管控,可能走上裙帶資本主義的歧途。 吳敬璉針對改革放慢之弊、遏制腐敗等議題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尋租的源頭正是審批制。他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和國有經濟改革等多個重要改革議題上,亦有坦率的發言。 總體而言,吳敬璉對于中國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剖析得很深刻,也較為全面。他所談及的諸多問題,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識。不過,對吳先生的學術思想比較熟悉的人會發現,這位學界前輩當下的思考,與多年來的呼吁幾無二致。單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些思考并無太多新意。 演講缺少新意,重復過去的思考與評判,這是一個經濟學家學術未有提高之故嗎?確實有人是這么認為的。不過,在我們看來,與其單從學者學術水平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如說多年來中國的許多核心矛盾一直清楚地擺在那里——即不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甚至也不是不知道求解的“藥方”,而是知易行難,改革改不動,故而進步甚難。 以此角度觀之,吳敬璉先生的“重復”是有意義的。“重復”不是敷衍聽眾,而是一種執著。當現實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時,再“重復”即屬多余。而在“深水區”的改革沒有出現比較大的突破之前,學者“重復”的聲音更多體現了某種督促和鞭策的意義。 當下整個社會都在談“中國夢”。“中國夢”本質上是中國人的美好愿景。中國若夢想成真,即意味著民眾富裕,國家強大;意味著個體的權利真正得到尊重;意味著法治清明、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生態和諧。顯然,實現“中國夢”,需要上上下下的共同奮斗,需要切切實實的深入改革,在奮斗中謀效益,在改革中出成績。 現實與愿景總有不小的距離。僅從經濟形勢來看,當前確有讓人擔心之處。今年一季度的宏觀數據不如預期,已經讓海內外的一些輿論又起“低迷”之音。這樣的形勢需要一分為二去看。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基數越來越大,GDP漲幅放緩,符合規律。同時,中國經濟正處在發展方式的轉型過程中,為求質量而犧牲點速度,亦是在意料中。但宏觀數據不盡如人意,也的確反映出某些問題的存在,這就需要未來在探求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上做文章,需要繼續通過深入的改革釋放新的“紅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吳敬璉先生的“重復”,就更顯示其價值。比如,他對審批制度的批評,即一針見血。批評審批制不是說完全不要審批,一概否定審批,而是指這個制度“制造”出了很多問題,必須要改革。過多、過濫、過于復雜的行政審批,是腐敗的溫床,也導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會資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場競爭,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這個方面倘若缺少更大的改革力度,新的制度效應如何得以釋放? 吳敬璉先生對改革放慢之弊的揭示,也是值得深思的。體制的改革有時是一環套一環,一步踏空,可能會拖累相關領域的變革。通往美好愿景的改革步伐為什么會放慢呢?原因無他,阻力所致。改革意味著重新分配利益,也就必然會有阻力出現。缺少勇氣和智慧,又豈能排除重重阻力?借用吳敬璉昨天演講中的一句話來說,實施改革是一場硬仗,關鍵在落實。 無論如何,吳敬璉先生這樣的“重復”值得珍視。我們希望聽到這樣的“重復”甚至是“嘮叨”,是在這樣的“嘮叨”中看到了真正的正能量——在批評中建設,在建設中批評。我們也希望這樣的聲音能夠慢慢地消失,如果那意味著問題逐漸被解決,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