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排隊企業中財務數據不太靠譜的公司離開排隊隊伍,而財務數據過硬的新公司加入排隊。對于上市公司質量,如果保持長久的財務數據不假,恐怕還要從制度上進行再改革,不能總依靠抽查、自查排除,或許向社會公開報表一段時間是不錯的解決辦法。 本欄以為,經過證監會組織的擬上市公司自查、抽查,未來IPO的新股質量應該還是不錯的,至少財務造假的現象會少很多。但這種運動式的檢查過后,上市公司質量如何保證,還需要管理層的大智慧認真研究,本欄在此先提出幾個建議。 最好的辦法是讓擬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提前曝光。現在的IPO材料送審,需要在打字社制作成紙質文檔,然后讓發審委委員觀看,這種紙質材料不僅看起來費時費力,而且還不環保,造成巨大資源浪費。據坊間傳言,每家申報IPO的企業,光制作紙質文檔就需要耗資4萬至5萬元,如此價格要用多少紙張,恐怕不難計算。本欄建議,擬上市公司申報材料全部采用無紙化,用電子版上傳到證監會網站,同時給出內容完全一樣的文檔作為附件一同上傳。 這些上傳到證監會網站的文檔,經過證監會工作人員簡單審查一下,如果沒有特殊問題,就可以在證監會網站上發布,供投資者隨意下載,發審委委員也可以提前瀏覽擬上市公司的申報材料,在發審會上只需要對自己關心的問題讓擬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解答即可。假如擬上市公司的申報材料從發布在證監會網站上開始一個月之后才允許上會,那么這段時間投資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專業背景從中挑毛病,如果擬上市公司真的存在什么問題,很可能被投資者識破,使其上市計劃受阻。這樣就能給上市公司的質量提供長期有效的保證。 除了審查上市公司質量,IPO價格的制定也應該盡量多讓投資者參與,假如新股發行采用競價方式,就可以避免保薦機構和上市公司做高IPO價格,這才是真正的新股定價市場化。事實證明,目前采用的少數機構詢價方式,機構報價和最終確定的價格之間有何關聯投資者并不確定,保薦機構也只說參照詢價制定。本欄建議,采用全面的誰報價誰掏錢模式,將使得新股定價公平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