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官方媒體批評為“傲慢”的蘋果終于“服軟”了。在被持續批評不到一個月后,蘋果做出了罕見的公開道歉。在以首席執行官(CEO)庫克署名的道歉信中,蘋果承諾將改進iPhone
4與iPhone
4S等設備的維修政策,使其符合中國的“三包”規定。同時,庫克還表示,蘋果之前對外溝通不足導致外界認為蘋果態度傲慢,蘋果對此表示歉意。 從沉默到強硬回應,再到公開道歉,蘋果的態度讓不少國人覺得頗有點揚眉吐氣。其實,對于在商言商的蘋果來說,其道歉與其說是一種低姿態,不如說是一種在商言商的自然行為,說實在的,不值得國人額手稱慶。相反,我們要考慮是否要把輿論監督的重點指向國內企業的許多非法行為。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蘋果終于一改此前的強硬態度,低下了“高昂”的頭。蘋果的道歉,貌似中國輿論高壓和民意的勝利,其實,對于蘋果來說完全是商業利益的考慮。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已成為蘋果的第二大市場,在蘋果545億美元的總營收中占13%。今年早些時候,庫克在訪問中國時表示,希望中國能成為蘋果最大的市場。顯然,中國市場的無限“錢”景,使得蘋果公司不得不重視中國消費者的感受。蘋果在各種壓力下妥協,說白了,就是為了在華獲得更多商業利益。 不唯蘋果,好多外國巨頭企業都對中國消費者采取歧視性政策,例如大眾、強生在產品本身質量有問題的時候,召回基本都不包括中國區。我們不禁要問一問,為什么大型外企都在中國搞歧視政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在法律條款上不完善,商業標準、商業道德不高,別國的最低標準,很可能就是中國的最高標準,如此,外企在中國落地生根,以“鉆空子”心態依中國法律來經商就難以避免。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中國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也要盡快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中國消費者的腰桿才能越來越硬。 看看國內的一些大型壟斷性央企,如石油石化、銀行、電力、電信,它們有多少霸王條款,又有多少惡意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只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媒體沒法報道或者不敢報道,或者囿于經濟利益不能報道而已,其實,蘋果的質量在同類產品中毫無疑問是最好的,而多少國內一些企業連產品質量都大有問題,更不用說什么售后服務存在的問題了。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媒體關注蘋果等外企的服務質量是應該的,中國消費者的利益和權益保護,確實需要各方的支持與保護,但當一個國家生產不出一瓶合格的給小孩喝的牛奶時,我們的媒體,更應該把關注和監督的目光,投射到我們呼吸的空氣、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吃的食品、喝的白酒上面。如果媒體把與蘋果這種較勁的決心,移植到牛奶、白酒、房子、空氣和政府部門三公消費上來,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是不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