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間,蘋果中國的官方網站上發布了《致尊敬的中國消費者的一封信》。這封署名為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的公開信表示,“由于在此過程中對外溝通不足而導致外界認為蘋果態度傲慢,不在意或不重視消費者的反饋。對于由此給消費者帶來的任何顧慮或誤會,表示誠摯的歉意”。 此前,自央視“3·15”晚會曝光蘋果公司售后服務“中外有別”后,《人民日報》連續刊文批評蘋果逃稅、侵權等問題,指其為“霸氣的蘋果”,稱要“打掉蘋果無與倫比的傲慢”。然而蘋果公司不為所動,稱在中國提供的保修政策“符合中國法規”。3月28日,國家工商總局表態,各地將加強對蘋果侵權行為的監管,并稱蘋果公司維修合同存在“霸王條款”。中國媒體持續施壓,發言聲討蘋果公司的網民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蘋果公司終于發布道歉信,稱將改進iPhone等設備的維修政策,使其符合中國的“三包”規定。 一方聲討,一方道歉,事態發展至此本該暫時告一段落,但網絡輿論的反應卻是眾聲喧嘩,余波未了。首先,有網民指責蘋果公司是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被迫“低頭”,道歉只是危機公關策略、權宜之計。支撐這一觀點的細節有:道歉信中用語模糊,只說“溝通不足”,而不肯直認“傲慢”;只用中文發布,而不上全球通行的英文官網,等等。應該說,蘋果公司由最初的置之不理到現在的公開道歉,是一個質的轉變,雖然措辭聽來勉強,但畢竟承諾了改進維修政策。對一個因為技術上曾經鶴立雞群而習慣性“傲慢”的公司,倒也不必一定要逼其在言語上“就范”,重要的是看其能否真的在行動上洗心革面,善待消費者。所謂聽其言觀其行,未來我們有充分的時間看清蘋果的真實用心。 其次,也有一些“果粉”基于其情緒化的“粉絲”心態,不僅不在意蘋果在售后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反而指責中國媒體對蘋果的集體發難是“別有用心”。客觀地說,盡管此次中國媒體對蘋果的批評確實超乎常態,但其具體的指控絕非無的放矢。既然蘋果公司在中國本土拓展市場,就得接受中國法律和法規的約束,就得按照“三包”規定來服務于消費者。這里不存在歧視和打壓的問題,而且其維權行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熱衷于蘋果產品的“果粉”。蘋果作為一家擁有超強技術創新能力和世界性聲譽的企業,得到消費者的萬千寵愛和無條件信任。作為如此享有世界聲譽的標志性企業,在恪守商業誠信、維護消費者利益方面,理當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中國消費者和媒體對蘋果公司的“苛責”,對其他公司亦有重要的警示和示范作用。 輿論的另外一種聲音則顯得更為沉重:“媒體對蘋果的批評愈演愈烈,但更多中國人關注的是空氣、飲用水、食品、飲料、白酒這樣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費質量。如果媒體把與蘋果較勁的熱情,同樣用到整治奶粉、地溝油、水污染、空氣污染上,該有多好?”僅就邏輯關系而言,討論問題應該一碼歸一碼,食品安全問題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媒體不能或不該關注蘋果存在的問題,但這一反問確實道出了大眾如鯁在喉的深憂: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著不少對公眾生命健康構成即時危害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公眾迫切關注的“議題表”上,遠遠排在蘋果之前,而媒體作為社會的了望者,的確應該在關乎公眾生命健康的問題上承擔更多的責任,下更大的功夫,做更鐵面的監督。媒體既然能在針對蘋果產品的維權上顯示威力,也應該有信心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建筑質量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盡管解決這些與本土利益集團勾連更深的問題,會遇到更多有形或無形的阻力;面對萬千大大小小的企業,也比面對碩大的蘋果更難以發力。但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無論媒體或監管部門,都責無旁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