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上,國內外經濟學家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路線圖的討論格外引人關注。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從黨的十八大到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今年兩會,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接下來關鍵是制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而中國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的核心是建設規則基礎上的市場。 以改革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在政府和學界已經達成共識。可以看到,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明顯,從李克強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忠誠于憲法、忠實于人民”的承諾,到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確定“改革時間表”,再到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給出“工作路線圖”;從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到“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再到政府職能轉變絕不能“換湯不換藥”。所有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新一屆政府以高效務實抓開局,昭示勇于任事的改革決心。 具體到新一屆政府主要財經官員的任命上,無不透露出改革的氣息。分析新一屆中國政府財經團隊的這些代表性人物,不難發現一個特點:學歷層次較高、履職經驗豐富,具有改革精神和開放特質,富有國際視野,善于和國際同行進行交流和溝通。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他們之間的公共點,那就是他們基本上被認為是傾向市場的經濟改革者。 具體來說,四個部委的新任“掌門”有兩位博士、兩位碩士,都被認為是各自領域的行家里手。他們中年紀最大的是65歲的央行行長周小川,2002年以來,周小川領導下的央行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利率市場化等重大改革進程;長期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樓繼偉成為第十一任財政部長,是一次回歸——他曾在財政部任職長達九年之久,曾參與設計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也是當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牽頭人;此前擔任國土資源部部長的徐紹史,具有多年土地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經驗,此次執掌國家發改委,他將肩負起統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任;而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升任部長乃順理成章,這位有著豐富海外經歷的商貿專家,自2003年起擔任商務部副部長已近十年。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馬凱1993年到1995年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樓繼偉1992年到1995年任國家體改委司長,周小川1986年到1991年任國家體改委委員。這些細微之處,或許意味著中國將準備啟動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積極的經濟改革措施。有跡可循的是,李克強就任總理后的首個新聞發布會上,曾不下20次提及“改革”一詞,而且決心要打破既得利益,以確保經濟轉型和保持長期穩定增長。 事實上,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倒逼中國必須做出轉變:世界經濟已由金融危機前的
“快速發展期”進入
“深度轉型調整期”,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期”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開始進入潛在經濟增長率下移的新階段。在這種背景下,不論是新型城鎮化、戰略新興產業,還是創新驅動、轉變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升級……都必須包含一個共同的核心元素:提升經濟效率。而要提升經濟效率就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不改革,無創新;無創新,則無發展! 縱使當前中國經濟條件已大有不同,如果說五年前經濟工作最緊迫的任務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防止經濟
“硬著陸”,那么未來五年,擺在這些財經官員面前的最大挑戰在于,長期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對外部市場和低成本要素投入投資驅動的依賴,提高經濟增長效益和質量;短期看將是防止投資過熱、通脹、房價過快上漲和金融風險。 未來中國改革有哪些看點?筆者以為,有如下幾大改革尤為需要實現突破。 第一,國企改革。國企改革之所以緊迫,是因為國企利益集團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向市場經濟的演進。國企改革的實質是要解決國有經濟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問題,中國應該通過改革再建成一個最有利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率的市場體系。其外在表現,首先是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其次是市場放開。 第二,金融改革。周小川行長的留任,意味著除了穩定現有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系統,更重要的是要推進已有的金融改革。面向未來,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發展需要在多重約束條件下找到平衡之道。 第三,財稅體制改革。財稅專家劉尚希近日指出,雖然現在政府經濟職能有很大轉變,但是市場經濟的運行不僅僅依賴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變,還跟社會職能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財稅體制改革是下一輪整個經濟社會改革,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重點領域。 總之,筆者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將是在降低增長速度的背景下,進行一場以提高經濟效率為核心的改革。其內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加技術和創新,更重要的還包括市場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