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來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改革開放;從未來來看,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仍然是改革開放。張高麗副總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圍繞經濟體制改革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和具體想法。 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過去十年(2002—2011)間,中國經濟季度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6%。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9.8%,也就是說過去十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十年,其根本動力就是依靠改革開放。 從開放的角度來看,在本世紀初期,中國加入WTO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由此帶來了中國開放進入到新的階段,使中國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產品所具有的低成本、低價格競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這十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達到23%,遠超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平均水平。而這正是由于深化開放所帶來的。 從改革角度來看,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增長大幅滑坡之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舉措。如停止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分配的貨幣化、市場化改革,才有了這十年中國房地產的繁榮,為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抓大放小,使國有經濟逐步向重要領域和關鍵行業集中,由此為民營經濟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空間,才有了過去十年民營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快速發展;剝離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務,從而使今天的國有商業銀行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從這些角度來看,過去十年中國經濟之所以高速增長,正是由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出拉動經濟增長的能量。 從未來看,要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增長在2013年或較長時間內保持年均6.9%的增長,其根本動力仍然是改革開放。 可以說,要解決經濟增長滑坡、產能過剩、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等問題都需要深化改革開放。同時,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諸多困難,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由于在現有的體制、機制框架內資源優化配置難以進行,從而使我們本身具有的經濟增長潛力難以得到釋放。 張高麗在講話中強調,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發揮政府職責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也要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而且這兩只手都應該用,并且都應該用好。張高麗指出,政府要堅決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重在向市場、向社會、向企業放權。這是中國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下轉2版) 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市場能做的事還給市場,把社會能辦好的事交給社會,把政府應管的事切實管好。 當前經濟體制中存在很多問題,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講表現為政府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政府的缺位表現為:在政府應當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位表現在:應當由市場來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干預,從而讓市場和社會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到位表現在:政府意識到了在某些領域政府應當發揮作用,卻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社會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只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真正做到政府該管的管住、管實、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從而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既抓住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而且,只有在這個領域內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其他領域才能迅速推進。 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十八大報告提出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這是中國的結構問題,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 在需求結構當中,隨著經濟增長來自于出口和投資拉動作用的逐步下降,就需要將消費培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因此從改革的角度來看,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從而建立起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把經濟增長轉變為立足消費的擴張軌道。 從供給結構來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工業的快速擴張,而未來將主要依靠服務業,這就需要積極推進服務業領域營改增,探索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管理制度,從而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比重和水平。與此同時,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探索適應新型服務業發展的管理辦法,也是解決服務業占經濟比重偏低、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不足的關鍵。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防止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從而緩解產能過剩的矛盾。這既是區域結構的問題,同時也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如果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順,地方大量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由此也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中間還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市場來優勝劣汰,淘汰過剩的、落后的產能;第二是通過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讓地方不再過度重視GDP、財政收入的增長,來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 從城鄉結構來看,應當穩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不僅是數量和速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這些都是轉變發展方式中需要著重解決的重大結構問題。 張高麗指出,在中國和世界聯系日趨緊密、相互影響不斷加深的今天,中國改革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幾個沿海特區首先在工業生產上的對外開放,通過工業制造業與國際的接軌來促進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競爭能力的提高,到今天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在過去的十年中,工業能夠快速增長,競爭能力大幅度提高,根源就在于率先在工業領域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通過服務業的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來推動中國服務業的改革與發展,從而使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要支柱。 張高麗強調,過去三十年的寶貴經驗是以改革的精神推動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對外開放不僅可以促進這一領域的改革,還可以促進這一領域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應該以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要來源。因此,下一個時期,深化對外開放應該是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服務業與國際接軌,從而促進服務業的改革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