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焦點問題之一,鄭州大學黨委書記鄭永扣代表建言,應明確新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標準,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配套機制。 “社區養老”,指出了未來中國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關鍵所在。首先,社區養老成本低,能夠就近為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日間照料、托養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種服務。其次,專業化支持的社區照顧有助于降低養老護理和醫療費用。第三,搞好社區福利和市場開發的良性互動,通過拉動養老消費和擴大就業能有效減輕養老財政的負擔。 由于我國社區照顧尚在起步階段,資金短缺、場地限制、缺乏專業人員以及社區福利資源的整合等困難較多,“社區能養老嗎”仍然是人們普遍的疑慮。這些擔心恰恰反映了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公眾對社區照顧認識不足的現狀。 例如,以往談論養老照顧,往往只強調機構養老的床位數和公共財政負擔的一面,卻看不到搞好社區照顧也是擴大內需的機遇,看不到老年群體的照顧需求所蘊含的市場和就業潛力。這一認識的滯后,反映了社會工作、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在老齡問題研究上介入不夠,能夠認識到老年人群體是國家健康和財富的源泉之一,能夠討論如何把“包袱”轉化為老齡人口“紅利”、如何形成養老服務和老齡產業互動的文章甚少。 另外,21世紀的健康醫學已開始糾正傳統西醫“疾病中心”的偏頗,轉而強調養生保健和預防。傳統的“拼命找病、終身服藥”的尋醫模式,一方面忽略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導致過度治療和濫用藥物;
另一方面帶來了高額的醫療護理費用,恰恰是這一費用居高不下,使發達國家的養老財政極為頭疼。 就政府而言,應當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一批老年研究中心,在多學科研究以及照顧服務和老齡產業開發的結合上下功夫,看到養老服務作為中國社會政策的重要領域,是中國未來發展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投資場所。各級政府要重視養老公共政策之間的協調問題,在推進護理保險制度的同時,加大對從事社區照顧相關業者的政策優惠。 就社區而言,中國社區的居委會建制為整合養老福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社區養老需要搞好養老服務項目的準入、評估和監督,借助照顧服務的平臺大力推進健康生活方式。而中國企業在開發服務流程和培育規范的養老消費市場方面也大有可為。一旦從政府到公眾都能認識到搞好社區養老不僅是社會化養老的重心,而且是一項應對未富先老的重要健康工程,并形成政府、社區和企業多方參與的格局,將大大減輕老齡化對福利和醫療資源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