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令國人談之色變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近期在歐美甚至非洲大陸也開始“流行”起來。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由于“馬肉風波”愈演愈烈,冰島食品與畜牧局對牛肉食品展開調查,產出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沒有發現馬肉摻入作假現象,壞消息是,一款標為牛肉餅的食品,經化驗發現里面不含任何肉類。 與歐洲因“馬肉風波”而雞犬不寧相映襯,近日南非也在上演類似劇情,有調查表明,南非牛、羊肉制品中竟然含有水牛肉、驢肉,甚至袋鼠肉、長頸鹿肉、斑馬肉等多種“野味”。 當然,更令許多中國消費者關注的,還有最近發生的三個法國干邑白蘭地酒品牌產品因塑化劑超標被中國海關查扣的新聞。法國媒體日前報道稱,中國海關在檢查一批進口干邑葡萄酒時發現塑化劑含量超標,大批人頭馬、卡慕和法拉賓等三個法國干邑白蘭地酒品牌產品被裝箱滯留,并可能被退回法國。雖然人頭馬等相關企業皆表示,“產品安全”“符合中國標準”,但中國消費者的安全疑惑與擔心,并沒有徹底消除。 其實,除了“酒肉風波”,近年來,歐美日等許多國家在對華貿易中,也有許多不合格的產品不斷曝光,此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在入境口岸約有649批次進口食品化妝品查出質量問題,其中就有境內消費者偏愛的新西蘭進口奶粉,涉及多個品牌。 近年來,由于境內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再加上一些國際輿論的煽風點火與炒作,越來越多的國人被誤導,漸漸形成了“國外的月亮總是比國內的圓”的思想,認定國際食品的質量安全一定比境內的有保障,制造出了所謂的內地人到國外或香港等地“搶購”風潮。 這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負面效應產生。由于過度妖魔化中國的食品安全,進口食品在輿論的幫助下,全速進入中國市場,伴隨大量國外品牌食品的進口,相關產品的價格也一路高漲。商務部商務預報系統顯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國國外品牌嬰幼兒奶粉零售均價為200.71元/公斤,相比較而言,國產品牌零售均價僅為153.79元/公斤。中國消費者并沒有因為國外品牌的大量進口而享受到價格上的優惠,相反,付出的代價越來越昂貴。 更為嚴重的潛在威脅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如果我們還在繼續鼓吹國際食品的安全質量,過度貶損國內食品安全,那么大量國外品牌進口至國內,勢必對國內相關企業造成沖擊,這可能會令更多國內企業破產,讓更多人失業,而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們的相關產品將越來越依賴進口,屆時,我們不但要付出更加沉重的經濟代價,真正的危險也將到來:食品充分保障將面臨全面挑戰。 上述斷言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這絕不是為國內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做辯護,而是想提醒,即使我們認為的全球“法律體系最完善,執行力最高”的歐美國家與地區,其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隨時存在,是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風險。因此,我們其實可以,也應該心平氣和來看待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千萬不能極端化,否則就容易有所偏頗,更容易產生連鎖問題。 毫無疑問,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市場主體多元化,以及經費、人員、地方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互相糾纏,導致了我國近年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不能急一時之功。 回顧近年來中國政府在面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客觀來說,政府確實比以前更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已經進步很多,成效也較顯著。雖然我們要肯定政府所作出的努力,但也不能因此放松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視,相反,而是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執行力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以整頓食品安全問題的潛規則,清理食品安全問題的利益鏈。惟如此,全國人大代表、衛生部部長陳竺所言的“奶粉問題不需要花太長時間就能解決”,才能真正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