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創新背后的風險管理能力,已經開始讓投資者有點操心了。 在經歷60%漲幅后,券商股春節后連續兩天下跌,使得一群近期殺入券商股的擁躉們感到不安。接踵而至的種種利好創新政策是券商股自去年底開始的一輪行情的主要推動力量,股價調整之際,一些投資者對形勢大好的券商背后若隱若現的風險有些擔憂。 眾所周知,創新伴生著未知風險,而風險管理一直是國內券商的短板。一位監管層領導曾直言,證券行業此前“只有合規、沒有風控。”而今券商新業務、新品種層出不窮,松綁后的業務沖動噴薄而出一往無前,讓本就沒有多少經驗的券商暴露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大考中。 針對去年發展迅猛的萬億資金池通道業務,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不止一次地強調,要謹防期限錯配、項目與資產錯配、時間錯配問題,不要盲目追趕銀行和信托。國外金融機構在對沖產品等交易中出現的低級錯誤所導致機構倒閉事件,應當成為國內券商的前車之鑒。此外,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所引發的種種危機也需引起行業高度警惕。 證券公司本質是風險管理者,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主要優勢即有效管理和經營風險。風險管理和業務拓展一樣,是投資銀行與生俱來的基本生存本領。風險的測評和管理不但要跟上業務,甚至需要先行。 證券行業的現實狀況讓人喜憂參半。令人欣慰的是,風險管理不再僅局限于風控官和合規總監,相當部分高管已開始重視起來。同時不甚樂觀的是,風險文化尚未在行業真正扎根,大部分券商并未建立風險管理制度、組織、首席風控官、系統、指標體系、機制等“六個一”工程。業務和風控之間的協調機制往往最后演變為高管拍板,繼而發展為風險管控僅是高管和風控官的責任。 張育軍曾表示,“證券行業不會出現剛性兌付”。如果券商銷售產品踐行買者自負原則,那么證券公司必須在產品前期的風險測評、投資者分析分類,銷售的適當性原則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投入,而這對收入增長趨緩的券商而言無疑是極大考驗。 可以預見,只有當風控從少數人的事業變成全行業的習慣,創新步子才可能走得又大又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