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杭州企業家因老家溫州瑞安市某河流污染嚴重,近日向瑞安市環保局長包振明公開喊話,稱如果對方敢在河里游泳20分鐘,他就拿出20萬元。包局長回應稱:“這條河的確被污染了,河面上漂浮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并不是工業垃圾。”所幸,他答應加大垃圾收集力度。 包局長態度很端正,但他的辯解頗耐人尋味。長期以來,環保部門圍著企業打轉轉,公眾很少看到他們出現在社區、村頭巷尾、江河湖泊等環境污染現場。圍著企業打轉,人謂之專收排污費,他們自稱“從源頭防治環境污染”。他們忽略了環境污染的“下游”,回避了廣闊的環境污染現實。 環保局是干什么的,很多老百姓可能知之甚少,似乎只是管管企業排污,有時看見“環境執法車”在街頭飛馳,可并不清楚他們在哪里執什么法。一些城市水體上垃圾覆蓋成災,沒有“有關部門”過問;因為噪聲、油煙擾民而投訴過去,也難見環境執法者大駕光臨。最近很多網民趁春節返鄉拍下老家河流污染的景象,上傳到網絡,疊加成一種“普天之下,莫非垃圾”的景象。 這很大程度上是人們長期隨意扔垃圾、排污水的結果,也是一些環保部門長期對社區、鄉村環境污染不聞不問的結果。所謂“河面上漂浮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并不是工業垃圾”,似乎是指環保局主要管工業垃圾,生活垃圾是人們自作自受。 我們當然不能說環保局什么事都沒做,他們也抓環評、污染監測、收排污費,環境保護也自然要從源頭抓起。但現在看來,在環境污染的“下游”,問題已越來越嚴重甚至積重難返。如果環保部門還像二三十年來那樣只管源頭,忽視甚至回避“下游”,那不僅是駝鳥心態,而且是嚴重失職。 這絕非苛責環保部門,不妨對照內地某個城市環保局與香港環境保護署的網站,看看各自的工作內容與工作重點。香港環境保護署網站主頁列有16個條目,其中一半是有關社區環保及公眾動員的。點擊“同心協力改善環境”、“環保教育”、“行業環境支援”,即可知該署將環保觸角伸入社會各個角落。而內地城市環保局主打的“企業服務”,往往圍著企業打轉轉,“下游”環保問題卻幾乎完全不入法眼。 圍著企業打轉轉,說得好聽是“從源頭防治污染”,說得坦率些就是見錢眼開——浮在上頭,對公眾每時每刻生活于其中的環境現實不聞不問,至少是重視不夠。實際上,這是一個環保觀念的問題,是環保的“路線”與方向問題:環保部門是只管源頭,還是把“下游”也高度重視起來?是浮在企業這個“上頭”,還是深入房前屋后、河湖岸邊,解決民眾生活現場的環境污染問題? 包振明局長說,“環境保護不能單靠政府,也要大家共同維護”,但如果你不多鼓動、引導、協調,“大家”就是一盤散沙。香港設有5個環境資源中心,另有3輛社區回收推廣車在香港穿梭,都面向市民開展環保教育與培訓。要建設“美麗中國”,環保部門全部精力盯著企業排污費,肯定會誤了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