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離岸金融中心的討論是一個復雜的話題。支持離岸的一方視其為經濟體間金融交流的助力或連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種探索。反對離岸的一方視其為避稅和洗錢的代名詞。很難說誰對誰錯。因為許多離岸產業都處于統計陰影下,目前還很難有學術性的研究來照亮他們。 支持者爭辯說,許多離岸交易實際上是稅收中立,而不是欺騙。例如,一個由德國人、土耳其人和阿根廷人組成的合資公司若在其中的任一國家注冊,相關政府可能都要對交易和投資者所得征稅。通過離岸金融中心,他們就能在一個管轄區內共同儲蓄資源。因此離岸不是逃稅而是避免了額外的、無故的稅收。這種結構也促成了法律中立。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的合資公司中,沒有股東具有祖國優勢。所有股東都在一個精密的、可預見的普通法體系中。 反對者認為,通過離岸地區進行的許多商業投資并沒有合理的經濟依據。一個被經常引用的例子就是迂回投資,迂回投資的目的是本國投資取道離岸地區以獲得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減稅。一個更大的抱怨是稅收競爭。衡量一國競爭力的指標,如教育、基礎建設,都表明更高的稅收可能會帶來益處。不透明則是另一個問題。在系統層面,離岸使得對金融穩定性的監控更加困難。 這一迷霧還為統計學家和經濟政策制定者制造了麻煩。有學者根據組合投資數據的異常點得出結論認為,離岸統計明顯低估了發達經濟體的國外凈資產。而窮國涉及洗錢、腐敗、逃稅和故意錯誤定價的商業交易資金流出已超出了援助資金的流入。(賀艷燕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