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將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驅動大規模消費增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房地產投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驅動力
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之一——城鎮化已成為未來我國經濟工作主要重心之一。2012年12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調研工作座談會時指出,面對世界經濟低迷的趨勢,中國作為大國要立足內需,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是未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方向。
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陸續推出,相關制度變革亦有望破冰前行(如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城鎮化建設將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驅動大規模消費增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房地產投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驅動力。
而隨著投資與消費的回升,2013年實體經濟觸底回升已無爭議。隨著實體經濟的回升,上市公司有望迎接業績拐頭。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推動本輪股市上漲的核心力量。
城鎮化會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與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帶動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支出的增加。1996年至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3.98倍,城鎮居民人均年度消費性支出是農村居民人均年度消費性支出的3.01倍,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119萬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年度消費性支出15160.89元,農村居民人均年度消費性支出5221.13元。按此測算,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將增加近1萬元,每年城鎮人口增加2000萬人,每年消費性支出可增加2000億元。
2012年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該草案提高征地補償數額,提高額度可能至少為現行標準的10倍。修正案草案的通過也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盡快出臺鋪平道路。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在目前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只有20%到30%留在鄉以下,其中,農民的補償款僅占5%到10%。征地補償標準的提高不僅能夠直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改變我國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局面,進而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洜I創造條件,農業規模化經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促進農民消費需求的增加。
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也將進入國際公認的消費結構升級時期,消費結構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存型逐步向奢侈品服務類的享受型轉變。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與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比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在食品類支出、家庭設備、醫療保健類支出比例低于農村居民,而在衣著類、交通和通信類、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類、金融服務、保險服務、其它商品和服務類高于農村居民。因此,城鎮化的推進能夠促進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
最為根本的是,城鎮化進入深入發展階段將帶來收入差距的拐點。一般來說,城鎮化率達到45%時,就是收入差距逆轉的拐點。因為城鎮化率到達這一程度后,城市地區的工業化已初步完成,各項商務成本趨向提高,資本和勞動力不再單向集中,而是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此外,第三產業的崛起也使得城市優勢減少,這會導致配置在鄉村的資金收益率比城市更高。城鎮化伴隨著收入差距的拐點的來臨將為我國擴大內需提供內在、長久的驅動力。
城鎮化能夠有力拉動投資需求。
首先,城鎮化進程中不斷創造的新增消費需求需要供給的相應增加,而在生產效率不變的情況下,供給的增加需要相應生產性投資的增加。
其次,城鎮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以加快供電、供水、道路、通信、燃氣、熱力、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商貿、金融等各類服務業的設施建設。根據有關測算,按照2002年的價格水平,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需要基礎設施投資9萬元,按照1996年至2011年每年增加2119萬人計算,我國一年需要新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達到1.8萬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務投資,投資潛力巨大。
再次,城鎮化也需要大量的房地產投資,以滿足新增城鎮居民住房需求和新增工商業生產經營需要。這些投資都是由城鎮化本身引起的,有客觀需求基礎。如果說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巨大的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那么城鎮化就是巨大的需求潛力不斷釋放的過程,將為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持續內在動力。
經濟結構失衡是長期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從產業結構看,集中體現在產業比例不協調,農業現代化水平低,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目前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多在80%以上,與我國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也大多在54%左右。而我國第三產業自2000年以來一直徘徊在40%多一點。
城鎮化不僅僅表現為城鎮空間的擴展,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人口的集聚、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以及產業集聚,這不僅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發展,從而能夠使服務業范圍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比重不斷提升,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形成各產業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經驗表明,當一國的工業化達到一定階段時,推進城鎮化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和就業規模,提高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
從就業結構看,1980年,我國服務業吸納的就業占全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僅為13.1%,2011年達到35.7%,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在65%以上、發展中國家大多在50%以上相比,服務業就業比重仍然明顯偏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3.4%增長到了2011年的43.1%,每年增長將近0.65個百分點。未來五年,我國逐步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增速將逐步放緩甚至下降,第三產業將加快發展。我們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增幅將達到12%以上,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達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