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9歲的邁克爾·戴爾在大學宿舍里創(chuàng)辦了戴爾公司。8年后,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邁克爾·戴爾聲稱要讓公司成為21世紀的IBM,而當時戴爾的規(guī)模還不及IBM的1%。近20年過去了,戴爾仍在以IBM為目標,在另一條跑道上拼命追趕。而這20年間,已是滄海桑田。
戴爾成立之后,憑借高度的標準化產(chǎn)品及獨特的直銷模式,迅速躋身全球PC市場領先企業(yè)行列,市值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并長期占據(jù)全球最大PC廠商寶座。但到了2006年,戴爾業(yè)績開始下滑,而此前一年——2005年,作為PC開創(chuàng)者并一度占據(jù)全球PC市場60%以上份額的IBM,以壯士斷腕的方式將PC業(yè)務整體出售給了聯(lián)想,轉型為IT服務商。轉換跑道后的IBM一路狂奔,被視為企業(yè)重生的經(jīng)典案例。
到了2009年,在戴爾以及整個PC行業(yè)都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邁克爾·戴爾宣布公司將向IT服務商轉型,就像IBM之前做過的那樣。但在接下來的4年里,營收數(shù)據(jù)表明戴爾的轉型進展緩慢。直到現(xiàn)在,邁克爾·戴爾決定用私有化退市的方式來加速轉型,這也許是孤注一擲,但也是最符合邁克爾·戴爾性格的一種嘗試。
邁克爾·戴爾控制欲極強,曾在隱退并聘請羅林斯擔任公司CEO期間,要求自己與羅林斯“透明辦公”——兩人的辦公室只允許隔一道玻璃。如果順利完成私有化,邁克爾·戴爾將排除外界的一切壓力和干擾,不過他也將承擔不小的風險,退市之后融資的困難顯而易見,而轉型恰恰需要長期的大量投入,更困難的是,IBM、甲骨文、SAP等巨頭已橫亙在這條跑道的前面,如果不能趕超,戴爾公司面臨的結果可能是消失。
當然,邁克爾·戴爾和銀湖資本肯定希望戴爾在完成轉型之后重生,硅谷和華爾街也不缺乏此種成功先例,存儲廠商希捷就是在私有化退市并完成轉型之后重回資本市場。但是在消失和重生之間,留給邁克爾·戴爾和戴爾公司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