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最后一天,美聯儲新年第一次貨幣政策例會公布的會議聲明宣稱,考慮到經濟前景下行風險,將繼續維持積極的寬松貨幣政策立場。政策一切照舊。 但美聯儲上一次會議卻透露出某種欲變:“有些成員認為應該在2013年退出貨幣寬松政策,另外一些認為2014年可以退出。”而最新會議仍有一人投下了反對票。 兩次會議最大的不同是強調了經濟下行風險。經濟“迎合”了這種腔調,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GDP下滑0.1,遠遜市場預期。這是讓市場稍感意外的事件。 美聯儲3.5輪QE政策,目的是要壓低國債和市場長期利率水平,并打壓美元匯率,幫助經濟穩固并加快復蘇。從市場實際結果看,美聯儲達到了前兩個目的,但根本目標卻不理想。 市場是聰明的,不會等到美聯儲政策達到全部目的后,才作出反應。而且市場總會提前反映實體經濟活動也包括政策預期,市場會按照自己的運行規則和規律進行。 在全球化情形下,總用老眼光審視新變化,可能就會犯錯。美股若再創出歷史新高,反映的是全球經濟增長而不僅是美國的經濟增長。 因為,美國上市公司的利潤更多來自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美股創出歷史性新高,一方面反映了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全球經濟可能趨向更好的前景。 全球化難以阻擋,關注跨國公司可能比關注國家政策變化更加重要。而美國的跨國公司始終更應該成為跟蹤的重心。 全球資本市場正在與美聯儲貨幣政策進行博弈,以“擁抱”新的經濟變化的方向和趨勢。而去年10月以來的市場變化最先和最值得關注的是,避險資產價格的趨勢性變化。 避險資產——美國國債,價格牛市已20多年。開年美國國債價格就出現
“變臉”,不足半個月急跌2.3%,這幾乎抹去了去年全年2.5%的升幅。近期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自2012年4月以來2%的水平。 以上兩個避險資產價格走勢,預示全球風險情緒開始掉頭了。全球風險偏好開始上升,已是不爭事實。美股不斷創出新高也從正面表明了這點。 1月31日非農就業數據顯示初請失業金上升至38萬人,超出市場預期35.5萬人。兩項相對負面消息并未能使市場變“傻”。 美國經濟上半年最大變數也是影響最大的應該來自美國樓市。 美聯儲政策與資本市場關系并不復雜。在筆者看來,美聯儲會引導市場預期,包括一些口頭暗示。市場會接受美聯儲“按摩”式引導,更會猜測美聯儲的下一步重大行動。因為,那意味著可能會減少損失或增加巨額利潤。但美聯儲政策卻不能決定市場。 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意味著世界會更太平一些,對美國樓市復蘇卻會產生阻礙。因為這會推升住房貸款利率升高。事實上,美國樓市復蘇并不完全取決于房貸利率,而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包括經濟基本面和消費信心等更關鍵的因素。 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和美元上漲,對美國經濟復蘇不利。未來變化方向取決于市場與政策的博弈。結果會也只能是市場取得最后的勝利,而美聯儲會“迎合”市場而不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 美股創出2008年金融危機前歷史新高,筆者一點都不會意外。因為,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的盈利更多來自全球市場而非本土市場。這表明了跨國公司正在趨向左右全球經濟。這種跡象愈加明顯了。根據去年數據供應商FactSet收集的數據顯示,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信息技術類公司有54%營收來自海外,高于10年前的42%。 對于美聯儲而言,其貨幣政策比以前更難決策。因為,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一體化,使得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都將取決于跨國公司的決策。后者又必須根據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做出自己的選擇。 從過去中尋找未來,這套思維模式可能需要徹底改變。美聯儲要變、投資者也要變。因為,市場不會隨人們的意志變化而變化——不管是哪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