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個月尚未過完,多家機構對各方普遍關注的新增信貸數據已有了將井噴的估計,規模或在9800億至1萬億之間,同比、環比皆大漲。
雖然年末降、年初升早已成為信貸資金投放的規律性現象,但一個月近萬億的新增貸款投放量,還是超出了市場預期,超過了多數人的分析預測。更何況,整個宏觀經濟環境仍相對偏緊、市場相對低迷、企業經營狀況還依然不樂觀。
有專家表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市場對信貸資金需求的愿望在逐步增強。這種看法,不可謂不對,但有個前提,市場對信貸資金需求的目標以及信貸資金投放的結構等,可能比信貸資金投放規模以及增長速度更為重要。如果信貸資金投放只滿足于數量擴張、規模擴大,而不重視提高質量、提升效率,那信貸資金投放得越多,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就越小,甚至還會產生許多負面作用。
雖然今年1月新增貸款投放量接近了2009年1月的高水平,但從目前獲得信息看,并未給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實體企業帶來多少福音。新增的貸款資金,并沒有向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傾斜。相反,銀行抽貸現象卻越來越嚴重。
對此,在上周的浙江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民建、工商聯聯組討論會上,溫州開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躍勝痛心疾首地表示,“銀行每天都在抽貸,我們稱這個叫做‘五馬分尸’,你也抽,我也抽。再這樣下去,哪一個企業受得了?”深有同感的,還有溫州民企老總領軍人物,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滔:“現在溫州企業家很苦,原因是銀行想抽資。”
實際上,受銀行抽貸威脅和傷害的,又何止是溫州的民企,全國絕大多數地方的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受到了銀行抽貸的大力擠壓。不僅如此,利率上浮、以承兌匯票替代現金、高比例的存款保證以及各種中間費用、公關費用等,也讓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多數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綜合成本率,都要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50%以上。這樣的貸款成本,有幾家企業能承擔得起,又有幾家企業不被高額的財務費用所困擾呢?
而央行早前公布的2012年貸款投向統計數據也顯示,2012年末,主要金融機構等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達到了12.11萬億,同比增長12.8%。這也就是說,在房地產調控始終沒有放松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仍在不遺余力地為房地產企業、開發商提供貸款。這也是為什么調控政策如此嚴厲,房價卻很難出現明顯下降,從去年下半年起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從去年下半年起,各地政府融資平臺也掀起了新一輪融資大潮,政府負債也在前幾年的基礎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除此之外,政府融資平臺還改頭換面,從直接融資市場,包括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私募等獲得了大量資金。
近年來,中央一再要求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信貸資金的投放上,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傾斜。實情究竟如何呢?從表面看,新增貸款確有一部分流向了實體產業,然而銀行通過抽貸抽回的資金,大大抵沖了這部分資金投放,實體經濟真正得到的信貸支持,比新增貸款數據所反映的情況要差得多。像奧康、開元這樣得到當地政府大力關心和支持的知名企業尚且都被銀行嚴重抽貸,那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所以,1月信貸資金投放再次“井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真的沒有值得高興的理由。相反,在信貸結構得不到改善、實體經濟得不到信貸資金有力支持的情況下,信貸規模越大、信貸資金投放得越多,反而會因為流動性的增加、通脹預期的增強,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或許還將經歷一段更加困難的日子。
什么時候實體經濟不再在融資難、融資貴、負擔重中艱難運行了,中國經濟才算真正企穩回升,步入復蘇通道。為此,相關方面理該高瞻遠矚,多聽聽實體企業的意見,更深入、細致、全面地分析信貸資金投放結構,看看新增信貸資金,到底有多少投向了實體產業,投向了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