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及輿論之所以對“房姐”的戶口問題窮追不舍,在于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前景:那些比“房姐”權位更高、手段更廣的官員、商人,完全可能像她一樣,具有多個“合法”且“真實”的身份。”
陜西“房姐”事件持續發酵,其“劇情”幾乎每天都有新的進展。截至目前,除“房姐”龔愛愛名下的四個戶口外,媒體還陸續追蹤出分屬四個戶口名下共計12處、數千平米的房產,及分別投資于不同企業的數千萬資產。
但到目前為止,對“房姐”事件的調查,卻有些墜入近年來屢屢出現的吊詭模式,即媒體、網民一馬當先,利用有限的信息資源窮追不舍、不斷爆料,而掌握著所有公權手段的紀檢、監察及公安、檢察部門,只能在網絡爆料的壓力下被迫跟進。某些情況下,甚至表現出不情不愿和拖延塞責之態。
“房姐”事件發展至今,雖然最高檢已經表態介入,北京、陜西、山西三地警方也對涉及龔愛愛戶口的警察展開調查,但對于公眾最為關心的龔愛愛現狀,及可能受到的追究、懲處,各級相關部門至今沒有清晰的表態,甚至連龔愛愛目前的下落,也存在多種混淆乃至矛盾的信息,或稱“警方正在尋找”,或稱“警方也聯系不上”,或稱“警方已派人去接觸”。
固然,在事件細節調查清楚之前,對龔愛愛事件的定性仍需謹慎。而在公安部門未對龔愛愛正式立案之前,也確實難以對其采取強制措施。尤其鑒于龔愛愛的人大代表身份,公安、司法部門更需謹慎行事。
但無論如何,相關部門都應就龔愛愛事件的調查進展,盡快公開所有可以公開的信息,如果確因案情復雜,或由于龔的人大代表身份,而使事件調查面臨制度障礙,也應向公眾如實告知、解釋。如實了解信息的公眾,自然會對事件本身及相關部門所做的努力,作出客觀的判斷。而目前這種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的做法,卻極有可能讓公眾對官方調查、追究龔愛愛事件的決心和意愿產生懷疑,甚至猜測在其背后存在某種不便告人的內幕。龔愛愛擁有包括北京戶口在內的4個戶口,其超出想象的戲劇性情節,已經讓公眾產生極其豐富的聯想,如果不能用公開、透明的信息及時解惑,這種想象還會進一步膨脹、蔓延。實際上,網上已經有人不無憂心地揣測,說不定等到公安部門終于對龔愛愛立案,“房姐”卻可能早已以第五個身份遠遁海外,而附著在她身上的“秘密”,自然也就隨之湮滅。正是公安機關有關龔愛愛下落的含混信息,讓這種猜測竟顯得不無道理。
公眾及輿論之所以對“房姐”的戶口問題窮追不舍,在于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前景:那些比“房姐”權位更高、手段更廣的官員、商人,完全可能像她一樣,具有多個“合法”且“真實”的身份。如果是這樣,則所謂“裸官”的含義,就不僅指官員送走老婆、孩子,孤身一人留在國內做官,而且這個孤獨的身影,也可能只是一個甚至數個不明身份的商人、富翁的傀儡。他們不僅可以合法地擁有巨額財產,而且一旦風吹草動,完全可能以多重身份中的任何一個,攜帶著“合法”財產遠遁他鄉。
要打消公眾的猜測和顧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如實披露所有圍繞“房姐”戶口的信息,同時堅決斬斷幫助龔愛愛獲取多個身份的關系鏈,以此盡可能讓公眾相信龔愛愛事件的偶發性,相信政府打擊此類現象的決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