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房叔”、“房姐”案件不斷,官員拋售房產傳聞不斷,成為輿論的一大熱點。官員的房產,從來沒有像當下這般受到重視。 這些輿論熱點的出現,不無緣由。社會上反腐呼聲日益高漲,中央反腐力度日漸增強,民眾渴望了解官員財產的真相。房產,無疑是家庭資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某些官員非法擁有多套房產的問題被曝光后,更是刺激了公眾的神經。 從目前的情況看,那些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的事件或案件,多半得到了及時的回應或處理。在輿論的質疑聲中,某位官員若被引起關注,財產的蓋子被揭開,由此引來紀檢機構乃至司法部門的調查,進而被“雙規”,成為階下囚,自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有識者也會指出,如此個案式的曝光,無法從根本上抑制權力的腐敗。任何一個人在進行尋租或其他腐敗行為時,都會心存僥幸心理。倘若沒有這樣的心理作為基礎,這個社會自然就潔凈了。而要制度性地防止“房叔”、“房姐”們的不斷出現,最具效力,也最有實操性的辦法,就是推進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 關于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我們在以往的社論中曾多次談及。這一制度的缺席,成為反腐事業的一塊“短板”。一個基本的觀點是,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應盡快從試點階段向更廣的面上鋪開。我們也相信,這不單單是本報的觀點,還是社會的共識。 必須且有條件加快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理由在于,過去一些地方的試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深刻意識到這一制度的重要性,對此的訴求日益強烈,這是現實的民意;在黨政系統當中,也有許多人寄希望于此制度的實施。這意味著,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條件逐漸在成熟,而“瓜熟”就該“蒂落”。 回顧過去幾年中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的試點經歷,一個突出的感受是在曲折中讓人看到希望。從新疆阿勒泰地區開始的試點,到浙江慈溪、湖南瀏陽、寧夏銀川、寧夏青銅峽等地陸續跟進,這其中有不足,更有成績。其后徐州賈汪區、鎮江市丹徒區及廣東順德的努力,則讓人頗有些四處開花之感。 諸多的試點積累了不少經驗,也驗證了一個樸實的道理:有光的地方就沒有黑暗。盡管已經取得的經驗還比較零碎,但仍清晰地說明,所謂官員財產公開時機還不成熟的論調,要么是拖延變革,要么是畏懼變革。事實上,財產申報、公開制度不僅可以督促官員奉公守法,防止其謀取不當利益,而且通過財產信息公開,使其接受公眾的監督——這是該制度的意義所在,也是民眾對此的訴求愈加強烈的原因所在。 許多人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一些官員(包括不少高級官員)此前已經公開表態,“如有通知”,愿意公布自己的財產狀況。就在這幾天,廣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市長也相繼表明態度,贊成官員財產公示。這說明,身正不怕影子歪。一個官員只要自身清廉,不會害怕約束權力的“籠子”越來越牢固,同時也說明,官員財產公示作為一個方向,確是廉政建設舉措,有利于促進官員廉潔從政。 國家行政學院的竹立家教授去年底在一次接受本報的訪問中曾說了一句很懇切的話,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反映了我們的決心、信心有無的問題,而不是我們智慧夠不夠、理論夠不夠的問題。這番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作為一種制度建設,官員財產公示固然要慮及許多技術層面上的事情,但首先是一個決心問題,也是一個信心問題。
|